地理位置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清江中上游,介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33"—30°39'30"。东邻建始、鹤峰,西界利川、咸丰,南连宣恩,北接重庆奉节。东西宽86.5公里,南北长90.2公里,全市国土总面积3972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16.6%。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建制沿革 古代,恩施是廪君的领地。春秋,地属巴国;战国,属楚巫郡;进入封建社会后,恩施市境秦属南郡,三国吴及晋属建平郡,名沙渠县;南北朝,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为施州,后改清江郡、清化郡,又复为施州;宋、元均为施州;明为施州卫;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设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归流,为施南府附郭县。中华民国初年,府存县,直隶湖北省;旋先后隶湖北荆南道、荆宜道、施鹤道和鄂西行政区。1949年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1982年实行县市分治。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
行政区划与人口民族 恩施市现辖3个街道办事处、10个乡、3个镇,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76.84万人。全市拥有25个民族,是一个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家、侗、苗、白、壮、回、满、蒙古、彝、黎、朝鲜、畲、土、藏、纳西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7%以上。
从人口分布上看:土家族遍布四乡。汉族分布在以城镇为中心,沿交通要道的坪坝,河谷地区。苗族分布在石窑、富尔山、白果和金子坝等乡;侗族分布在黄泥塘、芭蕉、白果和盛家坝乡;白族居住在太阳河的李巴沟;蒙古族居住在石窑乡;回族多数居住在城内。其他各族则杂居在城镇。我市少数民族除土家族和苗族外,只有侗族人口较多,分布也较集中,其他少数民族人口较少。
气候资源 恩施市属中纬度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山河交错,高低悬殊,引起光、热、水的再分配,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气候和丰富多彩的气候资源,呈现出垂直气候的分带性和局地气候的特殊性。主要特征是温度随地势的增高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增大,气候与地势具有立体相关性。全市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82天,日照时数1297.8小时,相对湿度82%。年降雨量1525毫米,其中66%以上集中于五至八月,日降雨量极值达227.5毫米,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常出现伏旱。全市低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多风小,无霜期长;二高山夏季温和,冬季较冷,春迟秋早,潮湿多雨;高山无霜期短,冷凉湿润,特别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地带,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多雾寒冷。高低冷暖悬殊,差异明显,每年春季,在一些地方可见“山下桃花山上雪”的自然景象。
土地资源 全市总面积3967平方公里,595万亩,人均7.9亩,现有耕地79.4万亩,草地3.12万亩,林地327.08万亩。共有9个土类,19个亚类,53个土属,136个土种。从低山到高山,土壤分布逐渐由黄壤向黄棕壤,棕壤演变。
水能资源 恩施市雨量充沛,河谷纵横,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是全省水能资源富集县(市)之一。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58条,地表水资源量42亿立方米,入境水量4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70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42亿立方米,天然落差38—685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68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57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55万千瓦,开发潜力极大。目前,市内已建成水电站71座,装机126台,总容量8.1万千瓦。清江在境内流程达127公里,可作10级开发。马尾沟,车坝河,太阳河,云龙洞,带水河也可作梯级开发。
森林资源 恩施市历史上素有“恩施林海”之称。全市共完成造林2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8万亩(包括飞播造林34.34万亩),封山育林(封山管护为主)259.33万亩次,中幼林抚育25万亩,低产林改造13万亩。
截止2005年,全市拥有林业用地395.63万亩;森林面积372万亩; 森林活立木蓄积量496万立方米,其中:生态公益林活立木储备量占4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已达62.5%, 全市森林资源各种效益为19.8亿元/年,其中:用材林、经济林多种产品及加工增值等直接效益为0.3亿元/年,生态林活立木储备效益为8.3亿元,森林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增产粮食等间接效益达到11.2亿元。
动植物资源 恩施市是华中植物荟萃地之一,有“天然植物园”之称。植物种类繁多,共有50科,163属,396种,其中乔木92种,灌木157种,木质藤本26种,草本121种。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日本落叶松、柳杉、黄山松、水杉、鹅掌楸、意大利白杨、枫香、栎类;经济林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茶叶、板栗、柑桔、柚子、核桃、漆树、银杏等;另有珙桐、三尖杉、鹅掌楸、红豆杉、云杉、铁尖杉、银鹊树、金钱松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粗齿红山茶为恩 施特有树种,植被的分布受地势的变化呈明显的垂直差异性,海拨800米以下的低山区,是次生常绿——针阔混交林;海拨800—1200米地带,是次生常绿——落叶混交林;海拨1200—1700米地带,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海拨1700米以上地区开始向灌木丛、草甸植被类型过渡。全市林业用地38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4.1%。森林面积242万亩,其中针叶林171万亩,阔叶林42万亩,针阔混交林23万亩,竹林0.3万亩,农林间作林5.5万亩。疏林地6万亩,灌木林地108万亩,无立木林地26万亩,苗圃地0.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全市现有活立木蓄积378.5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种352万立方米。近年来,成功引进栽培了柳杉、欧洲云杉、日本落叶松、珊瑚树、银桦、国外松、雪松、川西桤木、落羽松、水松、杂种鹅掌楸、意杨等12种树种,对南洋杉、毛叶丁香、红背桂、小叶榕树、大叶榕树、黄花槐、扶桑、红花、檵木、对节白腊等9种树种进行了引进栽培试验。
恩施市是湖北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富集地之一,种类繁多。1999年调查显示,全市各类陆生野生动物仅存51种,广布种占10%左右,其中兽类3目13种,鸟类8目22种,爬行类2目10种,两栖类1目6种。常见的陆生野生动物有野猪、赤腹松鼠、猪獾、青麂、山兔、果子狸、獐等;鸟类以红腹锦鸡、山鹰、白冠长尾雉、珠颈斑鸠、画眉、八哥、家燕、云雀、杜鹃、白鹭、红嘴相思鸟、红嘴蓝鹊为主;爬行类以蛇类居多,全市共有蛇类2科9种,最常见的有王锦蛇、乌梢蛇、竹叶青、黑眉锦蛇、玉斑锦蛇、银环蛇等,其中王锦蛇、玉斑锦蛇最多;晰蜴类在我市有大量分布;两栖类以蛙类、蟾蜍为主,其中大鲵(娃娃鱼)和石鸡(棘胸蛙)为山区特产;鱼类主要有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鳝鱼及各类山溪性鱼种。全市现有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14种,分别为猕猴、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鬣羚、斑羚、红腹角雉、林麝、红腹锦鸡、苍鹰、鸳鸯、雀鹰、鹊鹞、大鲵。省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43种,其中兽类11种,鸟类16种,爬行类9种,两栖类7种。
矿产资源 恩施市位于多种构造体系联合复合部位,地层尚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43种,占全省已发现矿产109种的39.8%,占全州已发现矿产60种的70.16%。已探明具有D级以上储量的矿产10种,产地18处,占全州已探明储量矿产17种的58.8%,其中,硒资源蕴藏量位居全国首位。
地方特产 州内主要有银杏,中华童子李,鸡爪黄连,茶叶(富硒茶),沙地油栗,优质烟叶,紫油厚朴,大集珍米,生漆,生漆,魔芋,当归等特色产品。
名胜古迹 恩施名胜——文昌祠
恩施古城寺庙多,素有“24宫”、“48庙”及“二祠十宫十八庙”之说,但随着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大多成为遗迹,有的甚至难以查考。文昌祠是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现存较少的寺庙中保存较好,并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被列入重点文物抢救维修项目的古代寺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