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奇葩传承人庞龙英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23

几种彩布搭配,一针一线缝绣,一个明朝装束、怀抱金黄色南瓜的小布人很快便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个让人爱不释手的旅游工艺品——“渡河公”,出自一位73岁老人之手——上林县三里镇三里社区民间老手艺人庞龙英。庞龙英缝制的“渡河公”因匠心独具、做工精巧、憨态可掬深受游客喜爱,产品远销广东和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悠远“渡河公”

上林县自古民风淳朴,山川秀美,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上林的“渡河公”风俗、多声部民歌等就是地方民间艺术的奇葩。

据庞龙英老人介绍,“渡河公”是流传在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该民俗自明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民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时期,九重天上的银河突然决堤,天河之水淹没大地,整个世界一片汪洋,只有一对金童玉女抱住一个大南瓜浮在水面上才得以幸存下来。人类也因此避免了灭绝的命运,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的祖先。后来,人们制作“渡河公”,以此寄托念祖先、普渡生灵、保佑平安、免除灾难的心愿,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足安康。

庞龙英记得,自己小时候,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三里镇的姑娘、媳妇和自己的母亲便都聚集在一起,哼唱着山歌制作“渡河公”。她们用彩布缝绣小布人,小布人装束是明朝的,怀里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南瓜里面是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当地人管这些材料叫“香艾”。做好的“渡河公”用红或黄丝线悬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至小孩的肚脐部位,因“香艾”有驱邪、压惊、镇痛的作用,可保护孩童安康。五月初五端午节傍晚夕阳西下,在三里镇汇水河桥畔,河烟缥缈,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孩童脖子上的“渡河公”放在一艘用木片、芦苇或泡沫板做成的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放到河里。于是一艘艘渡河公船沿着清澈见底的汇水河漂流。当天晚上,三里镇人还会沿河唱着长短调的壮山歌,青年男女则在树下对歌,还有村民沿河踏歌而行,让点点河灯送走岁月的忧伤,寄托来年丰收、安康的心愿。

一针一线传承

庞龙英从11岁起,就开始跟大人学习缝制小布人和金色小南瓜。如今,凭借对“渡河公”制作技艺的纯熟,庞龙英把“渡河公”制作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使“渡河公”成为了人见人爱的旅游产品。

庞龙英告诉记者,过去三里人制作“渡河公”是用布头和做衣服时剩下的边角料来缝制,用料简单、做工粗糙,再加上“渡河公”缝制较费时,需要有耐心。因此,到上世纪90年代,整条三里街已没有多少人会制作“渡河公”了。2000年,随着上林县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不少游客来到上林旅游观光。庞龙英看到了这一市场,请三里镇中学的一名年轻女老师采购回绸缎、丝线,尝试着制作富有时代气息的“渡河公”挂在街上出售。她制作的“渡河公”用丝棉填充小布人头部,用绸缎做小布人衣服,用彩带和珠子搭配做装饰,十分精美、憨态可掬,受到了游客喜爱,十分畅销。

近几年,庞龙英对“渡河公”的制作进行了创新——将过去由一个小布人怀抱一个金黄色南瓜,演变成两个、三个或四个小布人抱着一个大南瓜;小布人大小不一,大如真人,小如拇指。2002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上林县旅游局找到庞龙英老人订购了500个“渡河公”用来送给嘉宾。之后,“渡河公”随着民歌名扬四海。2003年,桂林市旅游局慕名找到庞龙英订购了5000个“渡河公”,一个“渡河公”在旅游景点被卖到15美元。2004年,庞龙英老人和三里镇3名心灵手巧的妇女,还连夜加班4天赶制出了两个重36公斤的“渡河公”,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展出,现这两个“渡河公”已被自治区民族博物馆收藏。

如今,庞龙英和三里镇黄巧云等3名妇女已被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确认为广西工艺艺术师。庞龙英等人还组建了“渡河公”制作联合体,从事订单“渡河公”加工。“渡河公”也已列入南宁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上林县决定,连续3年拨出专款,用以扶持、保护、开发“渡河公”,把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加以传承、推介,打造“渡河公”品牌。

分享到:

上一篇: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霍氏家族   下一篇:火烩艺人牛成果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西藏唐卡绘画创新画师丁嘎
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霍氏家族
陶瓷工艺大师周国桢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