蔵医施灸的材料及其施灸的穴位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覃金娥 发布时间:2015-08-10

1.蔵医施灸的材料

主要也是用艾叶。一般在秋季择吉日采集艾叶,待干后,用棍将它打碎,再把它揉成团;艾绒团的大小随施灸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多做成上尖下宽的圆锥体,以便点燃。如果施灸的部位是在四肢较大的关节部位,则艾炷做拇指一样大即可;如用来灸头部或四肢部,则艾炷可小如小指节;在躯体施灸时,一般把艾炷做成羊粪大小即可。此外,还有做成豌豆大小,诃子般大小的。当然,也可以做成艾绒条或卷施灸的,成人与儿童的艾炷大小也应有所区别。

2.施灸的部位

一般是固定的,这些部位即穴位。穴位有两种,一种是不固定的,即随病变的部位而变化,这在中医(汉族)称“阿是穴”,一般是根据其疼痛的部位而定;另外一大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背部穴位,是应用得较多的穴位。其取穴根据是脊柱的脊椎数,一般是由背部中线向旁开左右各1寸之处,也即左右各有一个穴位,连同中线的一穴,共为3个穴。脊椎数是从颈项部最下面的突起处作为标准起算的。

(1)降穴:即第1椎,用于治疗精神错乱、痴呆,对于隆症有较好的疗效,对于老人患者尤为适宜。

(2)赤巴穴:即第2椎,用于治疗寒症赤巴病,瘿瘤、上肢沉重疼痛等症。

(3)培根穴:即第3椎,用于治疗肺、心等内脏病,头部病症如鼻塞不通、口干舌燥等症。

(4)母肺穴和子肺穴:即第4椎和第5椎,两穴均用于治疗胸痛、食欲不振、久热、陈旧热、咯血、背部剌痛、恶心呕吐等病症。

(5)命脉穴:即第6椎,在疯癫、心神不安、昏厥、健忘、烦躁、心跳、胸腔满闷等症中常用。

(6)心穴:即第7椎,如对3穴同时施灸,可治疗晕厥、健忘、头重以及命脉部位的隆症。

(7)膈穴及肝穴:即第8和第9椎,用于治疗呕吐、嗳气、横膈疼痛、噎气、呕吐、肝区疼痛等症。

(8)胆穴:即第10椎,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呕吐胆汁、消化不良、胃火衰微等病症。

(9)脾穴:即第11椎,用于治疗肠胃饱胀、腹鸣、体重、嗜睡等症。

(10)胃穴:即第12椎,对久泄、胃火衰微、胃中痞块、腰背肌肉硬而疼痛等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11)精府穴:即第13椎,对于遗精、女性崩漏、大肠和小肠胀满、大便秘结等症效果较好。

(12)肾穴:即第14椎,主治腰酸背痛、寒性遗精、大便洞泄等症。

(13)脏腑总穴:即第15椎,凡人体脐以下部位的病症,包括妇女不孕症,风寒腰背疼痛,均可以在此灸治。

(14)大肠穴、小肠穴:即第16椎和第17椎,对大便溏泄、尿道口疼痛、小便不利等症,均可在此施灸。

(15)膀胱穴:即第18椎,常用于治疗腰膝发冷、小便失禁或小便灼热、疼痛、妇女产后腹痛、闭经等症。

(16)精穴:即第19椎,用于遗精、滑精、下肢软弱无力、气短喘促、便血等症的治疗。

(17)下泄风门穴:即第20椎,用于治疗大便秘结或下泄等症。

(18)其他部位穴:除背部穴位外,其他部位如头部、胸腹部、四肢等部位,也各有不少穴位,如喉头、心窝、剑突下、脐中、脐之两侧、脐下等,是胸部及腹部的常用穴位,百会、囟门、后囟门、枕骨、印堂等是头部常用穴;外踝骨、内踝、大腿外侧、手中指、大拇指、脚跟腱、左右肩头等则是四肢、躯干部的常用穴位。以上这些穴位一般是用来治疗局部的疼痛,头部的穴位也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昏厥、癫狂;四肢穴位用于治疗肢体活动不灵、肌肉疼痛等病症。

分享到:

上一篇:藏医的火灸疗法   下一篇:藏医学的施灸方法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藏装的形成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