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金针疗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刀等锐利器械,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排除体内积液、脓血、痞块、异物及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专书一章,对金针穿刺疗法从器械、穴位、方法、效果等方面详尽论述。14世纪,藏医北派强巴·南杰札桑及南派舒卡,年姆尼多吉等很多历代藏医名家,均对此术有详尽叙述。 《四部医典》头、颈、上下体腔及四肢创伤治法各章中,对人体血管分布,神经走向及脏腑等器官的位置都有详尽的描述。并具体指出人体骨胳、肌肉、淋巴等处的凶险位置。公元12世纪,著名藏医昌狄,班旦措吉著的《解剖明灯》,从亲自解剖尸体实践中,绘制出较详细的人体解剖图。这些为金针等外科手术疗法奠定基础。据载,吐蕃王朝赤松德赞(公元?~797)时藏医的手术疗法十分发达。然而,在当时消毒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手术失败是常事,佛教认为切割肌体、血流皮破的手术与本门教规格格不入,后来也就逐渐消亡了。
适应症
凡用其它方法不能治疗的疾病,灸法一般可收效,即谓之“药之不及,必须灸之”,《四部医典》云:“可施火灸疗法之病症,食积火衰浮肿水肿痞,胆寒头部四肢之黄水,痰核炭疽以及虚热症,疯癫健忘一切脉疾类,发热之后一般火灸除。总之风痰所转诸寒症,脉病黄水火灸堪称奇”。对艾灸疗法的适应症阐述得已很清楚凡属消化不良,胃火衰退、浮肿、水肿、寒性胆病(目微黄,不发热,消化不良,右上腹疼痛,大便色白)、疖痈、炭疽、虚热、疯狂痈证、一切脉病、以及热病后的多数疾病均宜艾灸。总之,凡是隆培根所转化的一切寒性疾病,均适用灸法治疗,效果颇为显著。
禁忌症
灸法的禁忌症是:一切热性胆病、血病、五官孔窍、男女生殖器、动脉搏动处忌用灸法。阴毛间隙上部之动脉,误灸则阳痿不举(相当于耻骨联合上),此处有绝育作用。
注意事项
若行化脓灸,一般灸后5~10天局部出现无菌化脓。有的周围发红、痊痒、脓液渗出等,一般不需作处理。但应注意灸后在结痂未脱落之前不应洗澡,以防感染。若脓液渗出较多或脓色由淡白稀薄变为稠黄绿色,甚至疼痛出血而有臭味,为继发细菌感染,可涂龙胆紫或按外科感染处理即可。灸疤一般经15~30天左右完全脱落,局部留有痕。
原理探讨
艾灸能增强抗体,对免疫机能有调节作用,不但适用于机能低下的病变,也是预防疾病和健身的好方法。藏医常用的穴位均分布于颈、胸、腰椎下或靠近四肢较大的神经干,通过末梢神经的传入功能,促进大脑皮层对脑、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整,使风、胆、痰(藏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三大因素)趋于平衡,达到防病治病、健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