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灸法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盼 发布时间:2014-05-19

藏医灸法历史悠久。由敦煌石窟出土的“藏医灸疗法”残卷中,可以看到,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学中已广泛应用灸疗法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当时用灸法也可治疗各种热性病,甚至象赤巴症、瘟疫病等。可见灸疗法在藏医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藏医做灸的材料,主要是艾叶。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待干后,用棍把它打碎,再把它揉成团。艾绒团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一般作成下宽上尖的圆锥体,便于点燃。如果灸四肢大关节部位,则艾炷大如拇指;当用来灸头部及四肢者,则小一些,有如小指节。如用于躯体一般穴位,则艾炷应做成羊粪大小。此外,还可做成豌豆大小、诃子般大小,用于儿童。也有做成艾绒条者。

目前,艾灸一般已不用于热性病,而多用于寒性病,特别是胃火衰微、消化不良、浮肿、水肿、痞块、寒性胆病、头部及四肢的黄水病、炭疽、瘰疬病、虚热病、神经错乱、癫痫、健忘以及热性病的恢复期。凡是由培根、隆病转化的寒性病症,均宜用灸疗法,疗效均较满意,尤其是黄水病、脉病,效果最好。

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分为两类,一类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另一大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具体旋灸时,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之后,病人取静坐或静卧姿式,切勿随意移动,直到完成所欲达到的壮数。所谓“壮”,就是指一个燃着的艾炷在烧着后,到病人感觉灼热,甚全略有些疼痛,就应移去,是为一壮。根据病情的需要,各种病所需的壮数也不一样,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区别在于灸疗壮数的差异,具体有:

煮法:凡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一般需灸20壮以上;

烧法:适应症范围为心风病、黄水病等,一般需灸15壮;

烤法: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一般需灸5-7壮。

拟法:所用艾炷较小,大致与豌豆大小差不多,多用于儿童患者,一般只灸1次。

此外,对于产后、泻症等症病后,都只能灸3次左右,过多则有危害。

灸疗法施术之后,让病人稍停片刻,再活动散步,最好当晚不再饮过多的水,以免影响灸热。另外,还应注意在饭后不要马上施灸,否则疗效不佳。

分享到:

上一篇:藏医催吐法   下一篇:藏医的放血疗法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藏医药悠久的历史
藏红花的真伪鉴别
藏医概述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