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族医药基本特征体现在中国苗族医药三大文化圈之中,经过湖南、贵州、云南、湖北、重庆等地的专家学者20多年的深人调查和文献整理研究,编著出版了近20余部苗族医药专著,发表苗族医药学术论文300余篇,是这驻苗医论著构建了中国苗医学理论体系,使中国苗医学成为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苗医学基本特征在《苗族医药学》、《苗族药物集》、《湘西苗医史考》、《湘西苗药汇编》、《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中华本草苗药卷》、《苗家养生秘录》、《苗族医学》、《苗家实用药方》等专著中得以体现。综合东部、中部、西部各区域苗医药特点,中国苗医药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苗医药有悠久历史
苗族医药是从远古原始神话、苗族古歌等口碑形式中传承下来的。有神农“尝百草、识药效,除病痛,始创医学”;“蚩尤传神药、医治百病”;“祝融传熟食,传按摩强身健体术”;“欢究传丹砂、消疫除瘟”;“苗父药到病除,神传疾解”;“药王餐风露宿寻找药方,传承‘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苗医远古原始医药历史。
二、苗巫文化传衍的巫医一家特征
苗族先民是既重巫也重医的民族,千百年来苗家流传的苗族古歌等传记口碑文学中的有巫和巫医的内容,真实的反映了苗族医药文化是巫文化中传衍出来的,具有巫文化、医巫文化特征的苗族医药文化现象。
三、在哲学思想指导的苗医学特征
苗医学的哲学思想指导主要体现在:湖南花垣苗医学在苗族生存哲学指导下的医学基础及临床实践。黔东南苗医主要哲学思想是在一分为二指导下的医学基础,有“两纲”、“两经”、“两病”、“药物的两性”等。如两纲即冷病、热病;两种药性,即冷药,热药;病因分为两因,即内损和外因;治疗原则分为冷病热药治,热病冷药治。
四、苗医基本理论特征
(一)在人体物质结构上,认为气(苯)、血(象)、水(沃)是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老、病、死与气、血、水有密切关系。
(二)疾病的“两纲”,即冷病、热病。
(三)疾病的“五经”,即冷经、热经、半边经、快经(包括碰经)和慢经。
(四)疾病的归类为三十六大症,一百零八小症,七十二症。也可归纳为纲、经、症、疾、翻、龟、小儿胎病、新生儿抽病、疔、癀、花、搭、丹、杂病等类。
(五)致病原因主要由内损和外因引起人体致病。
(六)在诊断方法上,苗医采用望、听、问、脉四位一体的方法诊断疾病。
(七)在治疗原则上,分为冷病热治、热病冷治的原则。
(八)在药物的分类上,分类热药、冷药两大类,或公药、母药之分。
(九)苗药药性分七味,即酸、甜、辣、麻、辛、涩、淡。
(十)药物归经,味甜、麻、香、辣的热性药,可归为冷经;味酸、苦、湿的冷性药,可归为热经。
(十一)药物组方原则,由母药(主药),子药(辅药或副药)组成。
(十二)苗医用药基本规律冷药治热病,热药治冷病,以色治色(以红治红,以白治白,以黄治黄,以黑治黑),以形定用(以节治节,以藤治通,以剌治积,以花开滞,以形解形),以毒攻毒,以克为治,以脏补脏的用药规律。
(十三)在治疗方法上,有内治法和外治法。苗医外治法大体上分为七大类:针类有瓦针、温针、油针、硫磺针、糖药针、植物刺针疗法;灸类有药灸、姜灸、蒜灸、盐灸、辣椒灸、火酒灸、鹿麻灸、烧灯火、烧药火等灸法;拔筒类有火拔筒、纸媒筒、气角筒等;推擦类有推拿、按摩、拍水、拍醋、拍酒、滚蛋、刮铜钱、刮脊抽腿疗法等,敷熨类有外敷、机贴、热赞、发泡疗法等;熏洗类有熏蒸、烟熏、外洗、沐浴疗法等;放血割脂类有放血、针挑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