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戏剧文学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盼 发布时间:2013-09-29

仫佬族文学中能有戏剧文学,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由于两个原因,使仫佬族人民在戏剧艺术中与当年流行于桂北和桂西南一带的民间戏曲--彩调结下了不解缘。

一是仫佬族自身丰富的歌舞资源以及其平民性的文化取向。彩调是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其音乐部分来自采茶歌,舞蹈身段部分来自劳动生活和民间杂耍之类。仫佬族人民学习了彩调之后,借鉴了彩调的戏剧艺术经验,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完成了由原本是娱神的歌舞向娱人的戏曲的提升,创作了自己民族的戏曲--仫佬剧。当然这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从民间艺人乔祖旺培养出仫佬彩调的老一辈艺人“四吴”(吴金利、吴泰山、吴茂林、吴正英)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仫佬剧正式登台演出,约经历了半个世纪。

二是在仫佬民间唱词和诗文中,习惯于用属平话系统的“土拐话”来写作。这是汉语和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结合的方言,它在文化渊源上与彩调有一脉相通之处。在仫佬剧中,《潘曼小传》和《鸡生鸭熟》都堪称优秀剧目。它们发扬了彩调亦歌亦舞的表现形式和亦庄亦谐的审美情趣,很好地适应了仫佬族人民性格中诙谐、幽默的一面。只是这样的优秀剧目还不够多,还需要多创作、多演出、多积累,才能使这一新兴的民族剧在众多的地方戏曲中占稳一席之地。

戏剧作家常剑钧创作的大型彩调剧《梦里听竹》无疑是仫佬戏剧文学中的优秀之作,而且即使将它放在我国多民族的戏剧文学的平台上加以比较,也是优秀的。这个剧观念新颖,构思新颖。剧情虽植根于现实,但作者却把现实生活中种种复杂的矛盾纠葛置于背景的地位来处理,让舞台腾出空间,向剧中人的内心世界开放。那围绕人物的内心世界组织和展开的戏剧矛盾,既有很强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更难得的是这部切中时弊的戏剧在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上显得很有分寸,各个人物的唱词也写得有个性、有文采、合辙押韵。

《潘曼小传》是汲取民间文学、民歌、民族舞蹈、民间戏曲和民俗风情的营养而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成就之作。1986年《潘曼小传》演出并获奖,标志着“仫佬剧”诞生。1992年《潘曼》在广西电视台摆出获全国骏马奖、广西铜鼓奖。这是仫佬族第一部电视剧。

分享到:

上一篇:仫佬族作家文学   下一篇:高山族文学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畲族文学艺术
傣族文学
傣族文学 叙事长诗
独龙族艺术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