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赶年,是土家族特有的过年方式,也是这个民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会。从腊月二十三日至第二年正月十四日,前后二十一或二十二天,其中包括过小年、过大年、抢年、拜年、过尾巴年等,土家族比较重要的杀年猪、吃咆弹、打粑粑、做煻糁、赶肉、摆手、摆船货、演毛古斯(毛人故事)等民俗活动都在这期间进行。所以,土家族的“赶”就是往前赶、往好处赶,时间上要赶在别的民族前面,内容上要比其它民族更为丰富、更为热烈,有“抢先”或“比赛”的意思。
土家赶年是从过小年开始的。很早以前,土家人过小年的时间和客家是一样的,都在腊月二十四。传说有一年,土家族老人帮客王做长工,得知小年那天,客王要宴请一些头人,不给长工放假,而家里的小孩们都等着老人回来团年,好改善一下生活。怎么办呢?老人就决定提前一天回家,与家人在腊月二十三日比客王早一天过小年,早一天祭祀祖宗,早一天满足小孩们过年的愿望。土家人是一个非常重亲情的民族,原始的节会可能没有后人演绎的一些“伟大意义”。除这小年提前的原因外,七月过“月半节”,也有类似的原因。土家过月半,并不在七月十五,而在七月十四,也在其它民族的前一天。原因是什么呢?月半本是佛文化中的盂兰盆(梵文译音,意即救倒悬)会,传入土家地区后讹为“云南大会”,土家人为让自己过世的老人早一点赶到遥远的“云南”去参会,就提前一天为他们解钱送行。这种“祭如在”,一直贯彻到种种祭祀和祈禳之中。后来,土家人为了纪念老班人成家立业的苦楚以及敬老爱幼的传统,提前一天过小年、提前一天过月半就相沿成俗了。
过完小年,土家人就开始“忙年”了。村寨中碓磨声、猪叫声、笑语声与各种肉香、粑粑香、煻糁香交织一片,各家忙着推豆腐、打粑粑、做煻糁、杀年猪、打扬尘、理阳沟、洗邋遢、做新衣……。这中间最要紧的活动是“吃咆弹”,祭祖团族。吃咆弹就是“血食”,趁着猪还在叫(咆)、肉还在跳(弹)、血还在冒(热),神人一起来“舔血”。不管哪家杀年猪,都是叫杀“神猪”,第一目的是对着神堂血祭八部大神,然后在堂屋祭家先,然后将族众亲朋聚在一起吃带毛的肉、带红的血,以示不忘“茹毛饮血”的祖先。有的地方还兴送灶神、迎灶神、敬土地、敬水井、敬狗王、敬牛王、敬梅山、敬银魈、敬阿米琶葩、敬禾公、敬起祖婆婆神、敬果木神、敬五谷神、敬四官神等。
过大年,月大在腊月二十九,月小在腊月二十八,比其他民族又提前一天。为什么要提前呢?一种讲法是说“土家人好吃些”。俗话讲:“大人望办田,小伢望过年”,土家人穷,积攒点好的东西都放在过年吃,所以小孩子们都巴不得这一天早点到来。大人们就顺到孩子们的意思,把过年的日子往前赶一天了。一种讲法是:嘉靖时江浙一带倭寇为患,朝廷急调土家兵平乱。调令下来,时值年关,为了不耽误战期,保靖宣慰使司、土司王彭荩臣与出征将士决定相聚祝子坪,提前一天过年。后来,土家兵在江浙大小几十仗,与永顺宣慰司史、土司王彭翼南共同取得了“东南战功第一”。为纪念这次保国安民的大胜利,以后处处都把年期提前了。一种说法也与战争有关,但时间上比这个更早。有说在秦汉之际,有说在五代之际,客王入侵溪峒,将土兵围困在一个山头近一月,看着年关将近,大家都很想回家与亲人团圆。土王就召集大家计议,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好在第二天敌人过年时趁机突围下山。于是在除夕的前一天,大家架大甑蒸饭,大锅炒坨坨肉,其它来不及炒的豆腐、粉丝、白菜、下杂、萝卜等就一锅煮成“合菜”,热热闹闹地过了年。第二天,当敌人正在过年时,牛角声、土号声、喊杀声从山上铺天盖地而来,将客王打得狼狈而逃。大家认为,这是提前过年带来的吉祥,于是以后年年过年就这样提前了。
从现在的一些习俗看,似乎以纪念土王与客王打仗的故事浓一些。过年这天,家家不管人多人少,都要用大木甑蒸饭,以纪念军旅人多用餐;家家都要在甑上蒸大砣砣粉蒸肉、各种各样一锅煮的“合菜”,以纪念军旅中伙食来不及细炒、一切从快的要求;有的在堂屋祭祖时以青布或竹簟围成一个半人多高的圈,在圈内摆上供品、香烛和一大堆筷子,这个圈象征军旅中的帐篷,筷子象征射杀敌人的箭。三十晚上,各家要“发亮”,在堂屋神龛上、堂屋灯笼枋上、大门照明枋上以及屋场四角、牛栏、猪圈、交叉路口点燃蜡烛或油香,是军旅营火的遗迹。当然,年粑粑和煻糁毫无疑问的是源于军旅的干粮,是为了应付长途奔袭或长期围困而产生的。
从正月初一起,土家赶年有三件非常重要的活动。一是各家“摆船货”,天麻麻亮,当家的就起床,将家中最好的东西包括粑粑、煻糁和原先预留的果木、禾穗、包谷棒子、西朗卡普、家机布、野兽肉、猪头等摆进一个很大很长的船形托盘里放在神龛下的大桌上,其中一个“娘粑粑”有十多斤重。土家传说,人是齐天大水后兄妹成亲繁衍的,船货里摆的东西都是俩兄妹救命船上带来的千样种百样粮发展的。摆船货就是纪念战胜齐天大水的雍尼和补所兄妹。船货摆齐了,当家的就给祖先们“敬茶”,泡几碗熟煻糁定上,然后燃香烛放鞭炮,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船货一般要摆至正月十四日,过完“尾巴年”后才能撤掉。二是抢先往供奉八部大神的神堂里“送船货”。按轮流或拈阄确定的当年主祭八部大神的几家头人,在初一清早,各自请脚快手快的两位壮汉抬着摆满供品的一丈多长的船形大托盘,听着神堂的三连炮和梯玛的号令,争先恐后地往神堂飞跑。传说最先进入神堂的就最受八部大神喜欢和庇佑。梯玛不会让因敬神争先后而让族人闹不和,所以还规定了在途中要经过的小溪、凉亭、岔路等处必须暂停,等新号令才重新起奔,最终是几路送船货的队伍一起相会神堂朝门口,按号令同时进入供奉八部大神的殿堂。入晚,男女老少齐聚神堂内祭祖,听梯玛唱开天辟地、齐天大水、兄妹成亲、起祖发根神歌和装琶葩,即演“毛人故事”。船货里的东西除留给梯玛一部分外,都在祭祖扫堂结束那天,聚族而食。三是群众性的“赶肉”。赶肉就是狩猎,吃了早饭后,不分男女老少,都在伺奉梅山的头人率领下,带着猎狗、火枪、梭标、马刀、土箭、铩刀、麻籇欧吼连天地向猎场开拔。然后,按事先分工,悄悄部署包围圈,守卡、安籇、布枪,待猎狗理臊起仗,闹山人狂呼,一会儿枪响后收籇倒仗。大家扛着猎物欧吼连天地回寨,祭完梅山,就聚众而食或公平分食,不管那种方式,大家都是平等的,是谓“上山赶肉,见者有份”。正月赶肉,有时一天响几仗,有时碰到虎豹或野牛、野猪等大野物一仗要连续几天,期间穿邻过寨,赶肉队伍越裹越大,到倒仗时可能达几百几千人。哪里倒仗,哪里庆贺,赶肉人不是图收获多少,而是为纪念祖先那种在狩猎社会带着“血食”的遗风。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不管男女老少,或是居家的主,或是拜年走亲的客,都是在白天上山赶肉、晚上在神堂摆手中度过的。那是一年最“忙”、最“闲”的日子,也是一年最狂最醉的日子。
正月十四日,土家人过“尾巴年”,比其他民族的元宵节早一天。这一天,居家人都祷告家先,年过完了,我们要兴工干活了,给祖先再一次泡煻糁“定茶”,焚香烧钱后撤出船货。入夜,都齐聚神堂,听梯玛扫堂,将种种不好的东西都扫出门去,将种种好的东西都扫进门来。然后,敬告八部大神和祖先们一年“玩的时候”结束了,从明天起就要逻功夫做了,到明年这个时候再来陪你们唱、陪你们跳、陪你们喝、陪你们笑……
从这里可以看出,土家人为什么过尾巴年提前一天,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地处高山峻岭,生活环境差一些,要繁衍生存,就应该比别人早一天行动、早一天干活。
不过,以上这些习俗的传说有可能都是后期的或仅仅是一个部分。按字义理解,“赶”本是指兽类立起尾巴奔跑,后引申为快走、赶时间、加紧进行。野兽立起尾巴奔跑时,那速度是最快的。土家人很欣赏这种姿态,所以形容某人跑或干事速度快时,往往会说“他硬是立起尾巴舞的”,这包括有跑、追、赶、抢等意思。按土家人认识,野兽可立起尾巴跑,猎人可以立起尾巴追。这就引出赶年另一之源,传说“年”是一种凶猛动物,每当岁末“年”都出来害人。有一年,八部大神就带领族人“赶肉”(年肉是可以吃的)。腊月二十三日,打死一只小年,大家聚族而血食,以后就将这一天叫“过小年”。除夕的前一天打死一只大年,大家又聚族而血食,以后就将这一天叫“过大年”。正月十四这天,打死了最后一只(尾巴)年,大家再聚族血食,以后就将这一天叫过“尾巴年”。鄂西等地的土家族地区至今还流行请吃年肉和吃年肉比赛之风。年,虽然打完了,但大家一起赶年的故事忘不了,遂相沿成习,赶年不仅仅是狩猎,而是成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