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多居住于山林地带,依山而居、聚而成寨。虽然,其集聚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炎热多雨,为土家族人民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空间,但是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导致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再加上生存的环境中多数是少田少地的自然条件,土家人就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建吊脚楼,因为其结构和样式都能适应此种环境。
土家族房屋的形式主要是以吊脚楼群为主,选用木材,十分讲究房屋的内涵与实用性。根据地形,吊脚楼可分为半截住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尽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等。富裕的人家还特别注重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意境。
吊脚楼的建造可以说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多为两层楼的建筑,有着几道详细的工序,特别讲究和注重内在含义所带给自己的祝福。第一步是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都选用椿树或紫树,椿树、紫树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一定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在八卦中绘有太极的图案,两边则分别包含了“乾”、“坤”图形,而且八卦一定要挂于正门房梁上的正中,可见土家人对它的重视;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就是“立屋竖柱”了,先选好黄道吉日,再请众多的乡邻来帮忙,上梁之前一定要先进行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二楼的阳台也全是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土家族人房屋内部结构一般都为一正两厢,个别也有一正一厢的。据考证,这种干栏式建筑源自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而三开间的连通式布局则来自黄土高原的窑洞设计,正屋与横屋间的围合就是根据黄土高原的“井院式”窑洞进行建筑的。由此可见,土家民居正是中原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完美结合而形成的建筑形式。
干栏与井院的结合,在土家民居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更有意思的是,房屋依照其所属的地域,在建造的同时考虑到了自然地理环境。房屋一般都建于水边或者地势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房屋一般一边建于高地,而另一边则临空,以几根支柱支撑,成“吊脚”样式,也就有了“吊脚楼”的名称。从外形看,吊脚楼多为九柱落地,横梁对穿,实为一种典型的穿斗式建筑。楼台悬空,分上下两层,只有绕楼的曲廊上有一排柱悬于空中,整栋木楼像人吊着一只脚站着。木楼皆属五柱六挂或五柱七挂的穿斗式木结构,具有鲜明的随地而建特点。上层宽大,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精美的雕花栏杆及门窗。土家把吊脚楼称为“走马转角楼”,或“转角楼”,把其厢房称为“马屁股”。在他们的意识中,吊脚楼就如奔腾怒嘶的马、开疆拓土的马。更有意思的是,吊脚楼的外观与马也有几分相似,尤其是那半空悬吊的木柱,高高翘起的檐角,颇似腾空欲奔的马的雕塑。土家吊脚楼不用一钉一铆,但结构非常严密,浑然一体,十分牢固。木结构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承重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冷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以及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倒,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
土家族的吊脚楼群是集建筑、绘画和雕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民族文化结晶,也是土家族建筑艺术史上的杰出代表。从屋脊造型到梁柱、走廊栏杆、挑枋头、支柱的下端,再到檐板和门窗的装饰和石柱的基部,土家人都特别讲究装饰和雕刻的艺术。这些都凝聚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