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撒拉族的知识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六月雪 发布时间:2013-02-18

在青海高原东部边缘,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巍峨的小积石山环绕四周,滔滔的黄河水奔流其中,一块块碧绿的农田和一片片果林掩映下,村庄错落,阡陌相连,鸟语花香,炊烟袅袅,这就是我国撒拉族人的主要居住地一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次还居住在临夏州积石县的四堡子、大河家、刘集乡、石塬、柳沟、吹麻滩、扎藏、小关、中嘴岭等乡镇。据2000年统计州内有9510人。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史称“撒拉族”、“撒喇”、“撒拉回”。原本与中亚的土库曼族,土耳其,鞑靼族和阿塞拜疆族是同一民族,元代迁入青海的撒马尔罕人与周围蒙、回、汉、藏等民族长期相处,相互融合,发展而成撒拉族。有语言,有文字。不过由于没重视自己的文字,所以文字没得到普及。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从事农业、兼营畜牧,注重园艺。喜狩猎,善编织、勤劳节俭、朴素、谦谨、待人诚恳,热情好客,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在历史上曾掀起苏四十三反清斗争等多次反压迫、反剥削斗争。县内的撒拉族是在清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反清斗争失败后,因逃难和婚姻关系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街子、崖曼、西沟、白庄、清水、孟达、草滩坝、塔撒坡等地迁入的。

元代后期,世居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撒鲁尔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来。今循化街子地区保留着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称“骆驼泉”,是撒拉族祖先远途千徙而来的纪念。元时,撒拉族先民的首领已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成为本民族的统治者。明朝沿袭之,清朝时“尔最”(世袭总掌教)制和“哈尔”(长老、头人)、土司等构成撒拉族内部新的统治者。明朝时,撒拉族为河州“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每年纳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领有金牌一面,每年纳马大约360匹。嘉嘉时领获金牌两面,纳马倍之。清雍正时终止。民国时期、征兵和兵款是撒拉族人民最沉重的负担,频繁的征兵,要款和徭役,逼得许多人倾家荡产,流落他乡。随着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日益尖锐,在历史上撒拉族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斗争。共和国成立后,撒拉族人民获得新生。

撒拉族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的乌古斯语组,语言内部比较一致,无方言区别。句子成份的基本同序是:主语——一宾语一一谓语,定语和状语都在中心词前面。除相当数量的词汇与同语族各亲属语言同源外,从汉藏语言中吸收了许多借词。元音都有清化现象塞音、塞擦音都是清音,送气的和不送气的两套。名词没有数的区别,动词和名词做谓语时的人称形式已经消失,带有两个以上附加成份的词很少。在突厥语族中撒拉族语受汉语影响较深。积石县内大河家乡关门和石塬乡沈家坪村撒拉族使用本民族语言外,其他地方的均使用汉语。

撒拉族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荞麦、玉米、谷子、糜子、豆类、油菜、胡麻、洋芋等。菜类有白菜、芹菜、菠菜、蒜、萝卜、西红柿、菜瓜等。果类有苹果、冬果、梨、杏、桃、核桃等。居住在大河家,四堡子乡的撒拉族群众有经营园艺业的习惯。家畜家禽有牛、羊、骡、驴、鸡、鸭、兔等,部分群众还养蜂。畜产品有羊毛、皮张、牛奶、肠衣、肉及蜂蜜。生产工具与周围回、汉民族相同。居住在积石山东麓的撒拉族群众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善作伐木斧头和用于狩猎的火枪、夹挠及马尾撒扣。撒拉族素重有福同享,故将猎物平分,从不获为已有。他们用青杠、缠条等质地柔硬的藤条或荆条缠绕编织和背兜、筐子、耙耱经久耐用,结实牢靠,本世纪初至70年代远销青海循化、化隆、民和、同仁、尖扎和甘肃永靖、临夏等地,甚或/顷黄河而下,销往兰州。撒拉族人民擅长擀毡、织褐、打铁、凿石、制鞋、其工艺考究,式样繁多。

分享到:

上一篇:关于撒拉族民族   下一篇:撒拉族的日常风俗习惯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撒拉族婚礼步骤
撒拉族民族概况
撒拉族有哪些禁忌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