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清朝前,教内无派别,是单纯的“逊尼派”。清朝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撒拉族国成立前,开始了教派的划分,教派较多,虽然曾有老教、老新教、新教、新新教之分,但是在基本信仰上并无不同,只是对教义、教律有不同解释或仅礼仪细节稍有差异。封建统治阶级常利用这些不同教派挑起不同教派群众间的纠纷以至械斗,给劳动人民造成了很大灾难。解放后,撤拉族人民获得宗教信仰自由。
汉文史籍中有各种不同汉语译音,《天下郡国利病书》作“撒剌”,《新元史·氏族表》为“撒剌儿”《明永乐实录》译“沙剌”,《明宣德实录》称“沙剌族”,《清实录》有“萨拉”、“萨拉儿”、“撒拉尔”等多种异译,《循化志》作“撒喇”。清乾隆以后在官方档案中还用过含有民族歧视意味的称谓,如“撒拉回”、“撒拉回子”、“撒拉番回”等。据十四世纪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主编的《史集》记述,“撒拉”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语组。撒拉语与同语原其它语言和乌兹别克、土库曼、维吾尔、哈萨克等语言一样,属于粘着语类型的语言。语言内部比较一致。没有方言差别,只是根据语音和词汇上的某些差异,划分为“街子”和“孟达”两种土语。撒拉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撒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在宗教的教义上,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撒拉族的宗教意识很强。过去曾有“舍命不舍教”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