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麒派”的创始人周信芳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22

周信芳,名士楚,艺名麒麟童。原藉浙江慈溪,1895年1月14日出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阴市)。 他六岁随父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七岁登台演《铁莲花》中的定生,艺名“七龄童”,1906年后,随王鸿寿赴汉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 1908年,周信芳到北京入喜连成科班,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1912年返沪,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1915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间,他两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将《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戏介绍给北方观众。 20世纪20年代以来,周信芳享有盛名,他所建立的表演体系是南派老生的主要流派,也是当代京剧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称为“麒派”。其主要特色是从剧情和人物出发,表演自然真实,富于时代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善于吸收,因早期受到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诸人的影响,后长期在上海演出,又汲取了汪笑农、王鸿寿、潘月樵、夏月润等人的艺术精华,并借鉴旦行、净行一些名艺人的表演,将他们的神韵、精髓化入自己的唱、念、做、打之中,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的基本功精湛,嗓音虽显沙哑,但演唱富有感情,挺拔苍劲,气出丹田。念白清晰,讲究喷口,咬字顿挫富有音乐性,尤其是他吐字收声和润腔之技巧非一般演员所能企及。他的唱以苍凉遒劲为特色,顿挫有力,往往有极富曲折跌宕之处,尤其注意抒发人物感情。他的唱腔酣畅朴直、苍劲浑厚,念白起伏顿挫、错落有序,做工敏捷利落、准确生动,其洒脱洗练的身段具有一种难得的节奏感和可贵的张扬气势。他善于通过外部动作,表达人物内心感情和思想变化,“膛蟒”、“摔袖”、“抖髯”等表演技巧在他的运用下均能深入人物的骨髓。 他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表演艺术家。早在五四运动前后,他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演出时装戏《宋教仁》,表现了同情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倾向;又演出《学拳打金刚》,把矛头指向卖国贼。1927年参加南国社,在《雷雨》中饰周朴园。抗日战争前后,演出《洪承畴》,抨击伪满汉奸;演出《徽钦二帝》,激励爱国热情。同时他还适时演出《史可法》等戏,激起观众强烈的爱国热情。随后又继续演出了《香妃》、《董小宛》、《亡蜀恨》等具有民族意识的戏。1949年以后,他参与编演新戏,移植演出了昆曲《十五贯》,创演了《义责王魁》和《海瑞上疏》等新剧目。 他勇于创造,在继承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改革创新,除对传统剧目做整理改动之外,无论唱、念、做、打与剧目、唱词、服装、扮相等均有适合于自己风格而与众不同的设计。如对现代话剧艺术中新的表演手段的吸收,以夸张的手段用外部形象与动作塑造人物,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剧目方面则颇具时代感,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编、自导、自演了大量新戏,如《王莽篡位》、《学拳打金刚》、《宋教仁》、《博浪椎》、《陈胜吴广》、《苏秦》、《勾践》、《明末遗恨》、《洪承畴》、《徽钦二帝》、《香妃恨》、《亡蜀恨》、《文天祥》、《史可法》、《义责王魁》、《海瑞上疏》、《渊之盟》等。 周信芳戏路宽广,能戏极多,并能突破行当演出武生戏和《投军别窑》(饰薛平贵)、《淤泥河》(饰薛礼),大嗓小生戏如《董小宛》(饰冒襄)、《白蛇传》(饰许仙),花脸戏如《狸猫换太子》(饰包拯)、及红净戏《战长沙》、《走麦城》(饰关羽)和丑角戏。麒派的传统剧目很多,有《徐策跑城》、《乌龙院》、《萧何月下追韩信》、《四进士》、《扫松下书》、《斩经堂》、《清风亭》、《打严嵩》、《打鱼杀家》、《二堂舍子》等。此外武生戏《战长沙》(饰黄忠)、《大名府》、《英雄义》、《溪皇庄》等亦常演出。麒派艺术影响深远,常为其他行当演员所借鉴,如净行裘盛戎、袁世海,武生高盛麟、王金璐等都曾以麒派的表演及唱腔做为营养加以吸收。 他的弟子中,高百岁、陈鹤峰、萧润增、李少春、李和曾较著名,朱文虎、小麟童等人亦有成就,其子少麟亦学老生。

分享到:

上一篇:豫剧表演艺术家党玉倩   下一篇: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朝鲜族“电影皇帝”--金焰
哈尼族演员杨晓帆
傣族傣剧演员万小散
满族表演家郑爽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