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的历史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4

毛南族,现有7.2万多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据考证考证,“毛南”一词系“母老”的音转和异写。远古时候,毛南族地区原住着“母老”人,后因语音发生变化而出现差别。自宋代以后,史籍上把“毛南”写成“茆滩”、“茅难”、“毛难”、“冒南”等。这些史籍记载都是“毛南”名称的同音或近音之异写,说明毛南是由地方名称而发展成为民族名称的。据许多史籍记载,毛南族及壮,侗、仫佬、水等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地区,在汉代以前是“百越”民族中的“骆越人”居住的地方。南北朝以后,又有“僚人”在这一带居住,称为“蛮僚”,唐代以前,这一带的少数民族由于没有上封建王朝的“户籍”,被统称为“生蛮”。唐代以后,封建王朝诏用这里的部落酋长,设置了羁縻州县,进行羁縻统治,把这里的少数民族以地名而命名为“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泛称“峒蛮”。明、清之际,这一带少数民族有壮、瑶、苗、水、俍、伶、僚等很多名称。而外来的汉人还极少,说明了这些少数民族应是当地的土着居民,是“骆越人”,及其后来的“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蛮僚”的后裔。毛南族在形成过程中,除桀持自己原有的特点外,同时融合了同围壮、汉族的成份、旧而在文化生活中又同壮、汉族有相同之处。但由于他们生活水平在大石山区,交通闭塞,所以很少被人们所了解。

毛南族有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以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村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解放后异姓杂居以至同壮族人民杂居的才逐渐增多。

毛南族历史悠久,社会结构多元化,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瓦解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原始社会的组织、生产方式、习俗和意识等残余,长期影响毛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起,出现了封建统治机构,同时残留着血缘组织“隆款”和部落联盟性质的“乡老”制。

宋庆历四年(1044年),区希反范率领本县毛南族壮族群众,联合贵州省荔波县蒙赶带领的农民起义队伍举行起义,攻破环州(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给宋王朝在本地的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明王朝开始对毛南族征调田赋和徭役,将其编入王朝的“户籍”之内。

清咸丰末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许多毛南族青年投奔了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

抗日战争时期,毛南族组成两支抗日队伍,多次占领思恩县城和临近乡村,与日寇交火,阻止他们闯入本地区烧杀掳掠。

1986年,根据毛南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撤消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分享到:

上一篇:毛南族的历史沿革   下一篇:毛南族历史概况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毛南族名称的来历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