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黎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黎族就是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自己璀璨而又独特的文化。
黎族的雕刻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木雕、骨雕、石雕三大类。以平面雕、线雕为主,圆雕、浮雕、透雕其次。以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为主。一件件雕刻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佳作,而且是黎族生产、生活、风俗、宗教的记录和写照。在雕刻工艺中影响较大的是木雕,主要是独木器的制作及其在各种木器上进行的雕刻装饰。海南岛生产多种木材,黎族广泛使用木制器具,其中独木器制作在黎族民间工艺中颇有特色。用一完整木,不钉不铆,制作成器具,这在黎族家庭生活中、生产领域内无所不见。而独木器的种类又有很多,造型独特,雕刻图案精巧,内涵丰富,构成了黎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独木生活用具
独木生活用具是指用原木经过刳制、雕凿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具。独木雕凿的生活用具在黎族应该最多也最普遍,形制各异。常见的有舂米臼、木桶、木盆、木谷仓、独木锅盖、独木棺、独木凳等。在独木器的外表有雕凿刻画花纹图案作为装饰,如束腰、开窗、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劳动生活图景等。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提到,想康熙《琼州府志》卷8《黎情》载:“凿圆木为棺》。”说的就是黎族的独木棺。据说制作独木棺与黎族的来源有一定关系,黎族先民是乘独木舟到海南岛的,而独木舟与独木棺非常近似。既然先民是乘独木舟来的,那么死后,就由独木棺载着回到祖先那里。还有独木凳、蒸酒器,这些独木用具都是黎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比较常用的有特色的用具。
独木生产工具
这是指用独木制作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独木舟、独木水槽、平耙、独木铲、牛铃等。说道独木生产工具就重点说说牛铃和独木舟。牛铃就是在凹槽底部打两个眼,穿绳子系两条小木棒吊在里头,挂在牛脖子上。牛走动时会发出响声,便于放牧者寻牛。当代人戏称为牛身上的“BP”机。也把带在身上的传呼机戏称为“牛铃”。人民为了便于识别各家的牛,往往还在牛铃上雕一些自家标志及图案花纹。独木舟,“刳木为舟,剡木为辑”。黎族水上交通工具有独木舟、筏、桥、葫芦等。黎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乘独木舟来到海南岛,传统民居“船形屋”就是根据倒扣的独木舟外形盖的。独木舟多用木棉树干整段刳成,又大又直的木棉树易得,而且木棉树的柴质松软,容易刳制,它干了之后很轻,搬动方便。独木舟两头削尖,舟壁削成》弧度,厚2~3厘米,舟底和仓底削平。舟长2~6米,宽40~70厘米。根据大小、长短可坐1~4人,用小木桨划水。船舷外侧及头尾有时还雕些图案花纹,甚至把头尾雕成龙头和龙尾,造型独特,花纹精采,内涵丰富。独木生产工具影响着黎族人民的生活,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独木文化宗教用具
主要有独木皮鼓、刀筒、神像、木唢呐、叮咚等。从雕刻工艺上看,独木皮鼓、刀筒、神像最具特色。独木皮鼓是黎族传统为招众、祭祀作为乐器的工具。在制作鼓的过程中,还要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赋予其很多的神秘色彩。在鼓面和鼓身上都有人民描绘和雕刻的图案花纹。目前在仅在皮鼓鼓面上发现黎族相对成熟的绘画作品,是研究黎族绘画最宝贵的资料。独木皮鼓出现最早于宋代,《太平寰宇记》卷169称:“(琼州)打鼓吹笙以为乐。”《岭外代答》卷2亦记生黎有:“其亲故聚会,椎鼓歌舞”等。据考证独木皮鼓起源较早,曾昭璇《谈侾(今作哈)黎“独木皮鼓”兼论铜鼓的起源》一文中:“独木皮鼓起源早于铜鼓,即在原始社会已存在,而铜鼓则在百越族群进入奴隶社会时期才会铸造,而且从体制、图画、纹饰都有一系列渊源关系可寻”。独木鼓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是研究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之一。刀筒。原木挖制,刀筒正面雕刻有多种精巧的几何纹、花草、人纹等图案,是道公举行宗教活动时的专用法器之一。举行宗教活动时,用来存放赶鬼的木刀及其他法器。刀筒的造型、雕刻与军事、狩猎用的箭筒和狩猎用的尖刀筒等很接近,仅是尺寸大小及外表雕刻的图案花纹不同而已。黎族造型艺术雕刻精致,图案精彩,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
黎族的独木器具功能实用,造型古朴多样,雕凿精美,装饰自然,可以说独木器是集黎族木雕的立体雕刻和平面雕刻于一身,它贵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实用与装饰的统一。
黎族雕刻种类多,品种多,虽然有些艺术品还显得有些粗糙,但其文化内涵丰富,包容了许多细腻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是组成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