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及其发展(六)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0

1766年4月17日,清朝照会伊犁将军:“伊犁等处土地辽阔,人烟愈多愈善。哈萨克族人不得游牧地方,或畏惧劫掠,情愿内附者,即行收留。现在,由塔塔尔巴依率领的人们已到贾鲁一带居住,今后再迁徙的人们可以安置在贾鲁一带”(《高宗皇帝宫廷志》)。

1767年8月间,清王朝通知阿布贲汗,哈萨克族牧人可以到伊犁等地居住放牧。因而当时就有臣属于阿布贲汗的300户哈萨克人迁徙到塔尔巴哈台地区。大玉兹乌孙哈萨克人也在18世纪60年代起迁归伊犁地区。在当时,根据清王朝体制,除了现在的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之外,所有的县府都归乌拉斯台平定边塞左大将霍布达参谋丞相管辖。因此,十二个阿巴克克烈部落所属的千户人家于1770年(乾隆35年间)先搬迁到了吉木乃霍布克沙热一带,后来陆陆续续分散到属于阿勒泰地区的其他县和塔尔巴哈台一带定居,一部分乃蛮部落也随他们一道来到这儿。乃蛮部落的大部分先是迁徙到塔尔巴哈台一带居住,其中的克宰依部虽然起初在托合达——巴尔勒克山一带,后来又在塔尔巴哈台居住了很长一段时期。但当后来乃蛮部落的其他各部陆续来到这里,部分阿巴克克烈部落也定居在属塔尔巴哈台的托里县境内时,克宰依部又开始迁徙。一部分人经博尔塔拉,另一部分人经尼勒克、新源,最终都在伊犁地区所属地界定居。这次迁徙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历经十几年才告结束。

十二个分支的阿巴克克烈依由玛莫尔别克率领与部分瓦克部落到塔尔巴哈台的托里一带定居正是1864年,这年正是中国和俄国鉴定边界条约的时期。据史书记载,在鉴定边界条约时,塔尔巴哈台一带的克宰依部全部表示愿归属中国。当时的克宰依部台吉胡达依莫尼德、部落头领萨山、白叶克等人率领3000户人家归属中国。只有以昆包拉提为首领的一个百户部落由于居住在中国境外而归属俄国。

由昆包拉提率领滞留在俄国境内的克宰依部,共130户,513人,于光绪26年返回中国,在克宰依部斯兰木江管辖的地域定居。

在中国通过谈判方式从沙皇俄国手中收复伊犁时,也就是1882~1883年间,正好克宰依部落也从博尔塔拉迁徙到伊犁。沙俄虽然煽动他们到俄国境内定居,但没有起到作用。当边界勘定时,生活在沙俄统治区域的哈萨克、维吾尔、回等民族纷纷迁往属于中国版图的地域。据史书记载,当时居住在伊犁地区的哈萨克人,仅克宰依部就有3000户,大小首领达20多人。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清王朝平定准噶尔贵族暴乱之后,册封了归顺的哈萨克三个玉兹,尤其是大、中玉兹中的可汗、苏丹。在以前的准噶尔和哈萨克边境地区建立了边境哨卡,有永久性的,也有临时性的,并且允许哈萨克牧人到哨卡一带放牧、定居。对于归顺的可汗、苏丹以及谒拜的哈萨克人都予以热情接待,并馈赠大衣、珍宝等。对于他们的内部事务绝不参与,只是对外部事务加以管理。有时派人巡视边界城堡,征集役畜等。据不完全统计,1757~1809年间,清政府就册封八人为可汗,15人为公,32人为台吉。这些人多数本来就享有哈萨克各玉兹所属各个部落的可汗、苏丹等殊荣。就拿阿布贲汗来说,他早在1730年,也就是艾布勒曼别提可汗健在时,就已经是哈萨克中玉兹里享有崇高威望的苏丹。当时的沙俄皇帝或准噶尔人,都愿意同阿不贲而不是艾布勒曼别提可汗建立联系,认为阿布贲才是真正的可汗。当他升到艾布勒曼别提的尊位之后,就不仅仅是哈萨克中玉兹的可汗,而是成为打击准噶尔侵略者而组织起来的全体哈萨克族人民武装力量的总指挥。阿布贲拒绝了沙俄册封的可汗爵位,斩钉截铁地以“人民早已推举我为可汗”作为答复,当1771年清政府册封可汗爵位时,他欣然接受了。1790年,十二分支阿巴克克烈部落的贵族阔格代到北京接受了清政府授予的王公爵位。根据库尔班艾里·哈里迪的著作《东方五史》,阿尔根部落贵族阿勒亭沙热也被授予可汗爵位。

1781年,阿布贲可汗去世后,中玉兹的团结遭到破坏。北方各部推举他的大儿子瓦里为可汗,并得到沙俄政府的承认。而南方各部(乃蛮部落)推举汉霍加为可汗,也得到了清政府的承认。而瓦里可汗并没有断绝与清政府的往来,而且他本人曾在1769年去北京谒拜清朝皇帝,后来又派他的儿子前去谒拜。所以,1821年瓦里可汗去世之后,他的次子艾布勒(胡伯多拉)派兄弟江托前去北京请求册封可汗爵位。清政府于1823年册封他为承袭汗爵,“并敕合一切事宜均听从伊犁将军和塔尔巴哈台参事指示”,同时,伊犁领队大臣乐善奉命前往敕封艾而勒为中玉兹汗,并赐祭其父瓦里汗。在临近目的地约70公里处,沙俄军队阻截了前来迎接的艾布勒一行,不让他同清朝官员见面,从而使封汗典礼未能举行。对这种无理行为十分不满的艾布勒(胡伯多拉)派兄弟沙热拜去清朝皇帝那儿领回了汗爵。

阿布贲汗的后代与清政府间这种和睦关系是阿布贲可汗的遗嘱中所期望的。据阿布贲可汗之曾孙,19世纪中叶哈萨克历史学家、学者瓦里汉诺夫记载:“愈与中国交往,阿布贲可汗就愈公开拒绝与沙俄建立往来关系,……并告诫后代多与中国来往”。也就是说阿布贲可汗去世后,业已内部分裂的中玉兹,不论南部的乃蛮等部落的可汗汉霍加,还是北部的阿尔根等部落的可汗瓦里及继承其位的儿子艾布勒,都是受到清政府册封的,而且都与清政府保持和睦关系,这正是阿布贲可汗遗嘱里的结果。

中国的哈萨克族人民正是这样逐渐回到自己世代生息的故土。最初,他们到伊犁(博尔塔拉在当时属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定居,行政上属伊犁将军管辖。清朝政府通过伊犁将军,还有哈萨克各部落贵族、首领和毕们来管理人民,并册封这些人为王、公、台吉、乌克尔台、扎、楞、赞格等大小爵位。现在的阿勒泰地区,在当时从地理上属科布多参事管辖,他所管辖的地域的西南部经额尔齐斯河与塔尔巴哈台相连。1790年,十二分支阿巴克克烈贵族库库岱公前往北京朝见乾隆皇帝,被册封为公时才18岁。库库岱公和他的后代阿吉、哈斯木汗、杰恩斯汗、艾琳等将阿巴克克烈部落整整统治了约160年。但清王朝并不只是依靠一个公来管理阿勒泰一带的哈萨克人,而是根据哈萨克族人的古老习俗推举了四位毕,依靠他们来管理这些由十二分支阿巴克克烈和部分由乃蛮部落组成的人。

在18至19世纪中叶,乃蛮部族的克宰依部落,还有其他一些像朵尔特吾勒、喀喇克烈联盟的部落,以及阿巴克克烈部落的一些人和部分瓦克部落的人们来到塔尔巴哈台定居。

据史料来看,克宰依部落曾于1758年到1860年间一直生活在塔尔巴哈台一带。即现在的额敏县、托里县和裕民县境内。到正在这些地区的许多地名就是以当时的克宰依部落的称谓和著名人物的名字来命名的。到1860年初,现在的新疆地区发生了农(牧)民暴动。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命运的哈萨克人民也积极投身到这场运动中。在伊犁、阿勒泰、塔尔巴哈台等哈萨克人聚居的地区,除了全民参加这一暴动外,还有乃蛮、阿巴克克烈等部落也不断涌入这一地区而发生草场土地纠纷,这使得克宰依部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百年家园再次迁徙到博尔塔拉,继而进入伊犁地区。这在以前的章节已讲述过。克宰依部落同祖祖辈辈就生活在伊犁地区的哈萨克大玉兹乌孙部落,以及当地的维吾尔、回等各族人民都加入到了反抗清朝统治的农牧民暴动中去。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哈萨克族勇士,如阿勒泰地区高举英雄贾尼别克族旗帜的阔别西勇士、塔尔巴哈台地区高举英雄哈班巴依旗帜的艾得力别克勇士和博尔塔拉、伊犁一带高举英雄叶山格力德旗帜的哈力汗巴依及齐德勇士们。

哈萨克族大玉兹乌孙部落重返伊犁是从1750年底开始的。我们知道早在公元前,七河、伊犁一带就是古代乌孙的故地。以哈萨克族系谱来看,乌孙不仅是大玉兹部族,而且是整个哈萨克民族的核心部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1864年暴发的伊犁农民暴动中,哈萨克人民就不仅仅只是参与,而且在暴动后参与建立了“苏丹汗国”,以反抗沙俄侵略者。

长期以来就企图侵占伊犁地区的沙俄侵略者,看到农民暴动后建立的“苏丹汗国”就虎视眈眈地寻找时机想侵占伊犁。沙俄西伯利亚总督因而拒绝了清政府伊犁将军孟旭提出来的“取得俄国军队的帮助,共同镇压中国人民”(《新疆简史》哈文版,第227~271页)的要求。1869年冬初(同治八年),沙俄军队侵入我国馁定(亦称大麻扎尔,现属哈萨克斯坦),抢劫了当地克宰依部落的25000头牲畜。为此,伊犁地方政府派人去沃尔泥(现在的阿拉木图市)打官司,要求沙俄赔偿(《新疆简史》哈文版,第227~271页)。

1871年春,曾因不堪忍受沙俄殖民统治而起来反抗,最终失败了的哈萨克首领塔扎别克,写信给“苏丹汗国”政府,表示愿意率领自己的部落迁徙回归。觉察到这一点的沙俄军队企图在深夜包围塔扎别克的部落并抓获他。然而塔扎别克最终突破包围,率领部落迅速向伊犁地区迁徙。据史书记载,这次迁徙中大玉兹乌孙部落阿勒班、苏万等部近千户人家,到了中国境内伊犁巩岛留县定居。借塔扎别克事件,1871年5月沙俄军队进攻了中国伊犁地区,但在一开始就遭到伊犁地区各族军民的迎头痛击。苏丹汗国政府起初也站在人民一边。当沙俄军队在1871年7月侵占了馁定(现霍城县)和伊宁市的时候,哈萨克族克宰依部落最后一次英勇地打击了沙俄军队,然后翻越阔格切山向博尔塔拉一带撤离(《新疆简史》哈文版,第283~284页)。投降于沙俄军队的苏丹汗国的阿拉汗,将塔扎别克送交给沙俄军队,至今在哈萨克民间还流传着塔扎别克反抗沙俄统治,将苏万部的千户哈萨克人带回古乌孙家园的英勇事迹。

1881年,在签订《中俄条约》并经过七年的外交斗争后,中国收复了伊犁地区。撤离到博尔塔拉的克宰依部落在胡达依莫德台吉、萨山、巴叶克、柯得尔巴依等首领们的率领下重返伊犁。当时在克宰依部落中不仅流传着关于这些首领们的英勇壮举,而且关于著名人物巴拉盼、木色尔巴依和哈力汗巴依、齐德等勇士英雄们的美好传说也广为流行。

1883年,清朝政府批准建立以迪化(今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新疆省。哈萨克人聚居的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再次被伊犁将军管辖。但是这时的伊犁将军只能管辖这两个地区,而不能像从前那样统辖整个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人则由科布达参赞大臣管辖。

臣属于伊犁将军的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哈萨克人虽同属一人管辖,但在取得爵位的数量上有较大的差异。伊犁的克宰依和阿勒班部落设有台吉一人,乌克尔太十二人,恩格岱十二人,还有众多的赞格和五十户长。而塔尔巴哈台的部落中只设台吉一人,乌克尔太四人,恩格岱四人(《哈萨克简史及简谱》汉文版,1963年)。受到科布达参赞大臣管辖的阿勒泰地区比较特别,在哈萨克人中设立了一位王公,并推选了四位毕。据有的史书记载,阿勒泰地区的十二分支阿巴克克烈各分支均设一名乌克尔太(《哈萨克简史及简谱》汉文版,1963年)。由于历史原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后,新疆在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军阀统治时期,仍然基本依照清政府所封的爵位册封哈萨克贵族和大小部落首领。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新疆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1911~1912),伊犁一带的哈萨克族千户长率领人民坚决支持这场革命。

新疆省政府于革命后建立的伊犁革命政府的代表在塔尔巴哈台举行了谈判,杨增新提出了统一管辖新疆的协议。新疆省和伊犁将军分管新疆不同区域的状态就此结束。在1912年和1919年,先是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后是阿勒泰地区先后被纳入新疆省的统一管辖之内。袁世凯称帝时,曾册封阿勒泰哈萨克族人的最高统治者艾琳为郡王,吾木尔泰为公,马米和札克里亚为贝子。

但是,无论是清朝政府,还是辛亥革命的新疆省政府对哈萨克贵族和部落首领的历次册封,都无法阻止哈萨克族人民为争取自由而进行的反抗。而统治集团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个关系到民族利益的斗争。

哈萨克族人为争取自由平等,掌握自己的民族命运进行过形式多样的反抗斗争。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风风雨雨,反对过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的专制统治,参加过三区革命,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人民才有了的和平、幸福与其他民族平等生活的权利。这一切的确来之不易。回忆一下哈萨克人民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所经历的深重灾难就能看清这一点。

分享到:

上一篇:哈萨克族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及其发展(五)   下一篇:哈萨克族历史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哈色克族艺人哈孜木
哈萨克族的族称族源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