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下的哈萨克族工艺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hzf 发布时间:2013-07-15

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主要有雕刻、刺绣和图案。雕刻是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哈萨克族历史上有建筑业、铁匠业、银匠业、编织业、缝纫业、皮革业和靴鞋业等多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主要有雕刻、刺绣和图案。雕刻是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哈萨克族历史上有建筑业、铁匠业、银匠业、编织业、缝纫业、皮革业和靴鞋业等多种手工业。

“柯赛绣”盛开在哈萨克族妇女中的花

在我国,刺绣就像一套美丽的团体操,在各族妇女间盛传,哈萨克族妇女同样喜爱这套优雅而实用的“体操”。2012年7月28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的1万余名妇女共同完成了一幅哈萨克族传统刺绣“柯赛绣”,创造了世界基尼斯纪录。这也表明我国最盛大的一场刺绣“团体操”被伊犁万名妇女完成,最盛大的一朵刺绣之花在伊犁绽放。

那是伊犁哈萨克族妇女们引以为豪的一天。7月28日上午,5000余名绣娘集聚尼勒克县综合办公楼前,她们排成不同方阵,在飞针走线中展示“柯赛绣”这种哈萨克族传统技艺。只见那些哈萨克族妇女们盘坐在毛毯上,手拈绣花针反复挑刺,不出两分钟,一朵花便在绣布上展瓣开放,一朵、两朵……万朵绣花绽放在绣布上。而这仅仅是尼勒克县举办的“柯赛绣”技艺展示的主会场,该县的另外两个乡作为分会场也在同时进行着“柯赛绣”展示。最终,经过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工作人员的现场认定,尼勒克县万人同绣“柯赛绣”技艺展示参加者共10494人,符合程序,真实有效,并现场颁发了世界基尼斯证书。

通过举办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活动,尼勒克县向世界展示了哈萨克“柯赛绣”的魅力。

尼勒克县地处新疆伊犁河谷东端,全县人口的70%是哈萨克族。在尼勒克县,“柯赛绣”的接力棒被当地哈萨克族妇女传承了500多年。而其来历在当地的口传历史中有这样的说法:16世纪末,哈萨克族出了名女部落首领柯赛·阿娜,她既能刺绣又能领兵打仗,刺绣自成一家,被哈萨克族尊称为“柯赛绣”。从此,伊犁河谷的哈萨克族以能否绣“柯赛绣”来作为衡量一个哈萨克族女性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这种民间技艺的主要原料是绒线和绣布,刺绣内容为草原上的动物、花草等,颜色鲜艳,成品主要用于家庭装饰、民族服饰和旅游纪念品等。2012年3月,通过江苏援疆干部搭桥,尼勒克县引进江苏苏州苏绣大师,对当地哈萨克族姑娘进行培训,借鉴苏绣精细雅致的绣法,使“柯赛绣”融合新元素。

2005年,尼勒克县开始将“柯赛绣”作为富民增收的产业,注册了“柯赛绣”商标。7年过去了,目前,尼勒克县有39个“柯赛绣”刺绣专业村、17个刺绣协会和一个刺绣厂,从事“柯赛绣”的妇女已超过1.5万人。

除了尼勒克县,在整个哈萨克族生活的区域内,刺绣是哈萨克族妇女的“必修课”。丽娜·阿汗是一位新疆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出生的哈萨克族姑娘,从小就跟随奶奶、妈妈学习“柯赛绣”。随着喀纳斯旅游的兴起,具有浓郁草原气息和文化特征的哈萨克族绣花服饰、绣花靠垫以及其他刺绣手工艺品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2005年,丽娜·阿汗带着自己的刺绣工艺品前往布尔津县,并成立了布尔津县民族刺绣加工点,为当地哈萨克族妇女提供了就业平台。如今,丽娜·阿汗的刺绣点由原来的50平方米变成了150平方米,700多名哈萨克族妇女在这里一展技艺,生产出花毯、挂毯等70余款产品,集中反映了哈萨克族人善良、勤劳的思想感情及朴实的审美观,草原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其中,“吐玛尔”、“搬家骆驼”等12种产品已获得国家专利。

透着骨香的工艺

如果说“柯赛绣”是哈萨克族妇女指尖下的专利,那么,骨质工艺品则是伊犁、塔城和阿勒泰等地区的哈萨克族男子指尖下的风景。

漫步在哈萨克族生活的草原,随处可发现用各种动物的骨头做成的各种骨质品。

作为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将动物利用得淋漓尽致。那些被废弃的骨头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加工,就变成了令人爱不释手的工艺品。在唐布拉草原上,笔者见到了擅长“骨艺”的哈萨克族老人那可,他的家里摆满了用骨头制作的羊头、牛头、雄鹰、龙、凤凰以及花草、昆虫等工艺品。那可说:“哈萨克族是敬奉雄鹰的,因此,雄鹰工艺品在这里很受欢迎。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我们也就有了龙和凤凰的工艺品。”在那可的屋子里,随处可见骨制工艺品,床头、刀柄上都不乏骨艺装饰,连他的妻子也用他做的骨针、骨簪等。

在阿勒泰市切尔克齐乡康歌村,艾山·那开的知名度更是缘于他哈萨克族骨质品制作传承人的身份。他的爷爷和父亲都会做骨质品,他的“骨艺”可谓家传。艾山·那开15岁时开始跟父亲学习骨质品的制作技艺,21岁独立完成各种工艺品的制作,他的“骨艺之路”是众多哈萨克族“骨艺人”的缩影。如今,40多岁的艾山·那开已经坚持了20多年的哈萨克族骨质品制作,他做的骨质品和骨质工艺品多次在阿勒泰市民族工艺品展览会上展览。

朱马汗·努尔木哈买提曾经是阿勒泰市文工团的一位琴师,和很多哈萨克族一样,他从小就对各种骨头有着浓厚的兴趣。除了把自己吃完肉的骨头留下来之外,在外面见到骨头,他也都会捡回来。经过刮、煮、洗等程序后,将那些骨头弄得干干净净,然后想着能和那些哈萨克族“骨艺人”一样,做出骨质工艺品来。退休后,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朱马汗·努尔木哈买提成了阿勒泰市有名的骨质工艺品制作专家,作品还在新疆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中获过二等奖。

除了骨质工艺品外,骨雕也是哈萨克族民间的一项传统工艺,经过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这项古老的民间工艺成为我国雕塑艺术苑中的奇葩。

能让木头唱歌的人

哈萨克族同胞的手下会出奇迹,这种奇迹尤其表现在他们的手工工艺上,如木勺、木碗、木水壶、木毡房、木摇篮等精致木器的制作等,从事木器加工制作的哈萨克族工匠们,被称为“能让木头唱歌的人”。

新疆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地处新疆西北边缘,哈萨克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0.6%,这里有我国西北最大的天然白桦林带,丰富的林木资源和哈萨克族的木器制作传承,使这里涌现出了很多“能让木头唱歌的人”。

出生于哈巴河县萨尔布拉克乡加朗尕什村的哈萨克族村民米达力汗·阿西肯就是其中的一位。还没进村,向邻村人打听他时,几乎没人不知道他。走进他的家里,满眼的木制品都是纯手工工艺制作,每件木器都光洁透亮,这缘于他完成这些作品后,都要用一大锅烧热的酥油来处理。

米达力汗·阿西肯7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木器制作。因为村子地处边境地带,他便有了另一个身份——护边员。这个身份为他进山寻找各种树根、枯死的木头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些木头在他的手下变成了一件件有灵气的艺术品,这不仅让他在哈萨克族聚居区有了名气,就连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收藏家也纷纷前来,收购或换取他做的木制品。

分享到:

上一篇:哈萨克族女子服饰   下一篇:哈萨克族的土特产奶疙瘩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哈萨克族马鞍
哈萨克族花毡
哈萨克族的男子服饰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