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的起源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5

苗族服装是“化石”,可以窥见汉代中原服饰的影子。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用针当笔、用彩线为墨,把几百年的苦难和迁徙的坎坷道路绣在衣裙上。

当“外人”被苗族刺绣折服,苗绣又被赋予更多的价值,那些本能的对历史的记录,如今变成了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美。

“中国也有高级服装”

苗族服装为何有如此魅力?”这是让韦荣慧感兴趣的问题。

韦荣慧是中央民族博物馆副馆长,成长于贵州黔东南州的苗族人。“我接触了很多收藏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的人,很多人一开始收藏各个民族的服装,到后来就只收藏苗族服装。所有被收藏的民族服装中,苗族服装被收藏的数量是最大的。”

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韦荣慧常常询问收藏者们喜欢苗服的原因。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这是看了让人流泪的服装,有人说它有一种让人温暖的感觉,有人说从苗族的刺绣里,能看到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一名叫做佐藤俊彦的日本收藏者对记者说,他喜欢苗族服装,因为“苗族刺绣最精美”,“没有两个绣花是一模一样的”。在北京工作的佐藤说,他在1996年第一次到贵州旅游时见到苗族刺绣,一见钟情,如今每年都要去贵州,民族服饰市场是每次必去的地方。

苗族服装上的刺绣,是收藏者热衷苗服的原因。“很多民族服装,只能得到收藏家、博物馆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只有苗族服装,得到了最广泛的喜爱,不管是专业收藏者还是普通人,都会喜欢上苗服上的刺绣。”说起自己民族的服饰工艺,韦荣慧非常自豪。

苗绣种类的繁多和工艺的精美,让其他的刺绣种类望尘莫及。在中国四大刺绣中,苗绣的工艺种类超过20种,挑绣、绉绣、叠绣等都是其他刺绣中没有的技艺。“有一种‘双针锁’的工艺,起源于汉代,这种绣法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但在苗绣中保存了下来。”

苗服做工的精致也让藏家们爱不释手,“破线绣”是把一根丝线破为数根,苗族女人用比发丝还细的丝线刺绣,一张绣片常常要花去几个月的时间。韦荣慧介绍说,苗族服饰在巴黎展示时,法国高级服装工会主席戈巴克对苗绣赞不绝口,他说:“我们过去认为中国没有高级服装的历史,但在少数民族服装,特别是苗族服装中,我看到了。”

让人着迷的还有苗族刺绣的纹样。中央民族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套“龙船衣”,这套衣服上的刺绣,描绘了苗族最热闹的龙船节的场景,热火朝天的龙舟赛跃然衣上。苗族刺绣不仅记录节日、图腾和英雄,还记载着苗族几百年迁徙的历史,在很多苗族刺绣图案中,都有水波状的花纹,苗族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他们的祖先曾经跋山涉水,渡过长江、黄河,最后才来到西南。

苗族人超群的想象能力,可以在刺绣中窥见一斑。苗绣中经常出现的蝴蝶图案,是苗族人传颂的图腾——“蝴蝶妈妈”。一棵枫树的树心生出一只蝴蝶,蝴蝶与水田中的水泡相恋,蝴蝶生出12个蛋,这12个蛋演化成自然万物和苗族人的祖先。苗族人相信,“蝴蝶妈妈”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

黔东南,是蝶纹造型种类最多的地区。仅在施洞镇,蝴蝶的造型就有好几种,有人面人身蝶翅的,也有人面人手人足,背后长出翅膀,像西方天使造型的。还有一些几何图形的刺绣,用非常抽象的线条代表蝴蝶,用来装饰衣服的衽边和裤脚。

苗族刺绣的用色也是独一无二的大胆,他们用红配绿、紫配绿、紫配黑,我们通常认为很俗的色彩搭配,在苗绣中被大胆地使用,达到了夸张的效果,他们用来一点也不俗。”韦荣慧说。鲜艳的色彩和多姿多彩的纹样,正是苗绣吸引人们的地方。

苗族人对织绣染艺术的感悟得之于当年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或许可以说,苗族服饰艺术的精美与繁荣,非其他民族可以比肩。”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杨源这样评价苗族服装。

衣裳不只是衣裳

姜文英今年53岁,她家的墙上有一张姜文英母亲身穿苗族盛装的照片,前襟和袖筒上绣着鲜艳的花纹,裤管也用刺绣装饰着。施洞苗族最喜欢的“机织布”是深褐色的,与五彩刺绣搭配,显得雍容而稳重。

母亲身上这套盛装,是外婆的外婆给外婆出嫁做的,后来,外婆把它传给姜文英的母亲,现在,母亲又把它送给了姜文英。姜文英对这套传家宝很得意,她说,像这样做工精细、刺绣精美、历史久远的苗族盛装,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我请求看一看姜文英的传家宝,她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只有节日、祭祀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姜文英没有女儿,儿媳们跟着她学刺绣学得不错,至于传家盛装是否会传给其中一个儿媳,姜文英还没决定。

没有一个民族像苗族这样,把妇女的服装看得如此重要和神圣,苗族女人一生中用于缝纫、刺绣的时间之多,大概也没有其他民族的女人可以相比。根据1957年的调查,在贵州省台江县施洞地区,缝制一套一等盛装,需要用427天,缝制一套二等盛装,需要337天。一名苗族妇女需要的不止一套盛装,女人有了孩子,背小孩用的背带更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正因为背带上的刺绣鲜艳精美,在今天,苗族背带是很多游客和收藏者最钟情的苗族服饰之一。

姜文英听长辈说,自己的家族是几百年前从陕西迁徙到贵州的,她现在缝制的衣服款式和刺绣的样式,与几百年前先辈中女人的服饰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出嫁时,姜文英穿着与母亲的嫁衣同样款式的盛装出门。当汉族服饰经历了一次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时,苗族服装却坚强地固守着,几百年来没有改变。

很多研究苗族服饰的人困惑于苗族服饰历代不变的原因,一个被认同的原因是,这个曾经经历太多苦难的民族,在被迫离开中原迁徙西南的过程中,靠统一的服饰来强调民族的团结,并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服装在苗服婚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它维系着这个民族的传统,正因如此,苗族女人才会穷尽一生的精力来制作衣裳。在苗族内部,有无数个“婚姻集团”,同一个“婚姻集团”内的男女才能通婚,辨别“婚姻集团”的标志,就是服装。

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台江县施洞苗族最隆重的节日,当地人叫“姊妹节”。苗族男女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唱歌、喝酒,寻找自己倾心的对象。苗族小伙子只要看到姑娘衣裳的款式和自己母亲一样,就知道姑娘是自己可以挑选的结婚对象,如果款式不同,就不能上前求爱了。

如果不是苗族人固执地保留着对制作精美服装的热情,也许,这个民族的风俗和传统,早就在迁徙中被外族的影响所淹没。反过来,苗族的风俗也捍卫了苗服制作代代相传。

苗族婚俗中,女孩结婚后的当天或者几天后,就回到自己娘家“坐家”,“坐家”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一两年。“坐家”几乎是苗族少妇专门用于刺绣的时间,在“坐家”的日子里,新娘能够得到娘家人特殊的照顾,她不用从事太多的家务和劳作,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刺绣,给自己制作盛装,也给将来的孩子缝制背带、衣帽。

衣裙上的历史

在游人们来到施洞镇之前,每一个苗族家庭都按部就班地过日子,男人下田耕作,女人操持家务、绣花做衣。女儿照着母亲教授的花样学绣花,母亲教龙,就绣龙;母亲教蝴蝶,就绣蝴蝶。母亲为女儿绣嫁衣,等女儿有了女儿,女儿就会为自己的女儿绣嫁衣。

为什么每一代制作的服饰款式都几乎相同?绣花的图案为什么基本不变?那些艳丽的图案代表什么意思?就像家家都要淘米做饭一样,女人学刺绣,做衣服,在苗族人眼中是不需要探究起因的生活本身。

姜文英7岁开始跟着母亲学绣花,现在她是施洞镇有名的剪纸高手。施洞苗族最擅长的刺绣手法是“平绣”和“破线绣”,这两种刺绣都需要先剪纸,然后按照剪纸的图样在布上刺绣,所以剪纸是刺绣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工序,纸剪不好,花也绣不好。

一幅剪纸就是一个故事,根据剪纸绣成一张绣片,把绣片缝到苗族服装相应的位置上,才能完成一套精美的苗服。会剪纸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像姜文英一样剪出完整的古歌故事的人,就更少了。苗族自古没有自己的文字,祭祀仪式中的主持人担当了记录历史的重任,他们在仪式中哼唱的古歌,记载了苗族人对世界初始的猜测,对迁徙历程的记忆,和他们信仰的天地鬼神。苗族刺绣将无形的古歌,绣在衣服上,一幅绣片一个片断,连在一起,就是苗族人的历史记忆。

姜文英剪古歌从来没有模板,故事和图形都在她的脑子里,一首古歌,最少要剪30幅剪纸。姜文英拿出一幅剪纸,讲的是铸造日月的故事。画面里两个人围着一个火炉挥舞大锤,“太阳是金子造的,月亮是银子造的,铸造的人是雄公和宝公。”姜文英用苗语讲解剪纸上的故事。接下来一幅,图样是一个双腿奇长的人肩挑箩筐,箩筐里装着太阳和月亮。姜文英说,日月铸造好了,是由一个长着九节腿和九节骨的人,用箩筐把日月挑到天上去的,从此,才有了苗族人生活的天地日月。

对万物起源的想象,羽化成苗绣,被苗族女人穿在身上,那些属于这个民族的故事,就这样世代流传下来。

分享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浅谈彝族古代漆器工艺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布依族蜡染工艺
布依族蜡染的图案
汉绣 苏绣 蜀绣针法比较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