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傣族的行政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金沙藤 发布时间:2012-04-01

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他们的足迹还在老倭、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了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汉晋时,其先民被称为“滇越”、“掸”或“擅”;

唐、宋朝时称“金齿”、“银齿”、“茫蛮”等;

元、明朝时称“白衣”、“百夷”;

清朝以后称“摆夷”或“摆衣”。

唐、宋朝时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明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建有“彻(车)里军民总管府”及金齿宣抚司等政权机构。清代沿袭明的制度,并在内地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委派流官统治,国民党时期在边疆置县和设治局。解放前,内地和杂居区较早产生封建地主经济,西双版纳等边疆地区还保留较完整的封建领主经济。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先民在有史记载以来被称为“百越”,“百越”是我国古代东南和南部地区一个分布广泛的族群,在东起今浙江、福建,南至今广西、云南,直至东南亚一带的广大领域内都有他们活动的足迹。其后裔还包括了今天的水族布依族侗族黎族等民族。因其历史上同俗共源、支系发展繁杂、分布地域广阔而被称之为“百越”,以示其多。

百越

“百越”一名出现于战国晚期,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交趾在今越南北部,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加上云南省整个南部边沿地区,构成一个半月形的广阔弧形地带,是最早的百越文化区(黄惠焜著:《从越人到泰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5-6页。)。自殷商以来,云贵高原上便有越人活动。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傣族地区或邻近傣族的地区多有发现。从60年代开始,景洪澜沧江沿岸的台地上先后发现了曼蚌囡、曼允、曼景兰、曼厅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出石斧、石锛、石刀、鱼网坠等石器以及陶器、骨器和贝壳等遗物(宋兆麟:《云南景洪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载《考古》1965年第11期。)。在德宏瑞丽江畔的芒约和陇川曼胆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上也发现了夹沙红陶、夹沙黑陶、印纹陶片、石斧等遗物,其中有肩石斧、石网坠和印纹陶是古越人文化的典型代表,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具有明显的百越文化特性。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昆明……其西千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曰:“滇越、越嶲,则通号越,细分而有嶲,滇等名也”。这是公元前1世纪时关于傣族的明确记载。公元69年,东汉王朝在云南西部越人区域设置永昌郡(郡治在今保山),辖永昌徼外的广大傣族先民。在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中,傣族先民又以多种族称见于史乘。《后汉书·西南夷传》中称之为“掸”;唐代樊绰的《蛮书》则根据其特征称之为“黑齿”、“金齿”、“绣脚”、“绣面”等,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时写作“百夷”,清代后多称“摆夷”,自称则一直是“傣”。黑齿、金齿实际上是一种装饰牙齿的习俗,现今大部分傣族仍以各种植物染黑牙齿为美,或长期嚼食槟榔等导致黑齿,或以金银齿套装饰牙齿。绣脚、绣面即文身,是傣族中仍很盛行的一种习俗;而史料中的“通身裤”、“娑罗笼”即统裙,是傣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所谓的“楼居”则一直是傣族的传统建筑--干栏式建筑,这些都是古越人与今天的傣族的共同文化特征。

分享到:

上一篇:历代傣族区域的行政区划   下一篇:傣族的史诗与史书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傣族历史壁画长廊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