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我身在苍洱,却想要看一眼整个的苍洱海风光,怎么办呢?办法还真有一个,那就是到洱海东岸的千年古渔村双廊走一趟。
在大理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若你来到双廊,你会发现,整个的玉洱银苍如被捧在眼前,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走不掉。
洱海有三、四洲、五湖、九曲之胜景,双廊正好处在“萝莳曲”与“莲花曲”两曲交界之处,居沙洲之上,沙洲又有南诏风情岛、玉几岛分列左右,且“双曲”环抱“双岛”故面得名双廊。
正因如此,双廊很天然地获得了一个品味苍洱大风景的完美视野。在此地,整个苍洱的细部都被略去了,尘世中的芸芸众生被略去了,只见高天流云,只见十九峰满含深情地揽着碧蓝的洱海水,这样大写意式的美景,只看一眼,也能褪却人生十年愁的。杨慎在《游点苍山记》里有一段描绘苍洱的名段:“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云烟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向者之未尝见之山水,而见自今始。”写得何其好啊!不知道当年杨慎到过双廊否,但他这一段文字是完全符合在双廊看苍山洱海的视角的。
如此,将双廊称为“苍洱风光第一镇”,也不为过!
可若只有风光,双廊还不会那么吸引我,她还有难得的人文资源。就说天生营吧,就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水兵营寨。双廊镇城的格局完整,典型的依山傍水,另外还有街巷纵横,景帝祠、戏台、毗舍古战场、双廊魁星阁、玉波阁等建筑,均保持了历史风貌,再加之岛上居民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十有八九的人家都有帆船或捕鱼船,靠撒网、拉网、缥网、鱼鹰等捕鱼作业,且滨水而居,生产、生活与洱海息息相关,出则以船代步,入则弃船登岸,每一条街巷直通水边,滨水的民居住宅更是真接建在水中,是不可多得的千年白族古渔村。前人有诗曰“目极湖山千里外,人在水天一色中”,真是说尽了双廊的美。
双廊的美和这儿美丽的建筑,使双廊成了一个奇特而又和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时尚与乡土,传统与现代就这么细致地统一了,你不得不认同这种建筑思维。它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将自我从“居住”的过多束缚中释放出来,回归到自然山水之中;建筑本身不是用来阻隔自然,而是用来接通自然的,如此诗意的栖居,当是我们居住的最终梦想。
渔鹰捕鱼
渔鹰即鸬鹚,是一种善游善潜的水鸟,比家鸭稍大,羽毛黑色闪绿光。渔鹰是洱海渔家的得力助手,渔民到了捕鱼地点时,举篙轻抹一下渔鹰的脚边,它们便扑扑钻入水中,不一会便喉囊鼓鼓的跳上船,渔民熟练地拎住它的脖子,将一条条鱼挤出来。当许多渔鹰争相游近船时,渔民往往应接不暇。有时还会看到群鹰合围一条大鱼的景象。鱼最怕渔鹰,渔鹰一到便四处逃窜,所以渔家常常使用追击战术,划船急速前进,渔鹰群则争先恐后相随。
在捕鱼工具日益先进的今天,渔鹰已不是理想的捕鱼工具。由于它捕捉的大多是较小的鱼类,对鱼苗损伤较大,所以,洱海渔家已在适当控制其发展,但渔鹰捕鱼作为一种较古老捕鱼方式,仍然是洱海风情中令人神往的趣事。
洱海品鱼
白族对鱼的吃法和烹调技术很高明,具有代表性的三种鱼类佳肴是:河水煮活鱼、砂锅鱼、弓鱼。“河水煮活鱼”指用洱海水煮鲜鱼。白族吃鱼其昧在“鲜”。渔民在 船上捕到鲜鱼,在船上支起柴炭炉灶,置上铜锣锅,舀人海水,把活鱼去鳃和内脏,水涨后下入锅内,再加葱姜、干辣椒面、食盐,煮熟后盛人大碗即可食用。由于 保持了鱼的原汁原味,鱼肉滋嫩细腻,汤味鲜辣香醇,营养丰富。
砂锅鱼则是大理闻名遐迩的一道美菜。凡到过大理尝过砂锅鱼的人,都说这道美食令人终生难忘。砂锅鱼集中了白族鱼味的精华,它比酸辣鱼清爽,比脆皮鱼鲜美,比糖醋鱼甜,比河水煮活鱼浓醇。
弓鱼早在唐代就作为贡品远送长安,故又有“贡鱼”之称。弓鱼的丰产在春季桃花盛开时,食法以清汤加青蚕豆米与鱼共煮,这种烹调方法菜名“桃花弓鱼”。清代大理学者师范写的:“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说的就是春食弓鱼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