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炮台位于南宁市人民公园内望仙坡。由炮台、铁炮及围墙三部分构成。1917年9月,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为扼守南宁,下令拆除六公祠,筑起炮台,从龙州县平公岭上运回一门铁炮架于台上,工程于次年7月竣工,命名为“镇宁炮台”。炮台上的铁炮为德国克鲁伯工厂于1890年制造的,是固定型陆防加农炮,炮号“130”,射程1.2万米。炮身能沿铁轨自由旋转,向三个方向射击。炮台外围墙由红砂岩砌筑成掩体居室,高4.65米,与炮台间距4.95米,周围外墙有枪眼洞,南北各有大门和上下炮台的进出口。炮台高5米,径长13.6米,亦用红砂岩筑成,有4条横桥与围墙连通。位于炮台中间的铁炮高3.1米,全长5.5米,炮筒尾部刻有“N0130FRIED1890”阴文,整座铁炮由炮筒、炮座、铁轮及铁轨组成。炮台南门左侧墙壁镶嵌一块有陆荣廷撰的《新建镇宁炮台记》的石碑,碑文记载了镇宁炮台修建的意义和经过。1982年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860平方米。镇宁炮台建造的目的是“外敌慑,内患平,卫南服,康桂民”。陆荣廷亲自撰写建台记,并刻石建碑以为纪念。
1、炮台组成
炮台为城堡式建筑,由石灰岩、砂岩砌成,直径39米,周长120余米,占地面积860多平方米。设南、北两门。城堡中间为炮台,高4.9米,直径13.4米,周长42米;炮位直径5.6米,周长17.5米。这门大炮是19世纪德国“克虏伯”造的,为122毫米线膛炮,借助铁轨转运,射向为东南西三面。解放后,望仙坡辟为公园,炮台经过修整,成为人们游览及俯瞰南宁市区的最佳场所。
沿着141级台阶而上,两旁郁郁葱葱的相思树诉说着无尽的情怀。登高望远,绿城美景尽收眼底。炮台上装有一座光绪16年(1890年)克鲁伯工厂制造的、口径为122mm固定型加农炮,是南宁市现保存最为完整、古老的炮台。
炮台的转角近乎270°,借助铁轨,可以摄像东西南三个方向,但是对于一个固定炮台来说,这一非360°的转角是极为致命的。根据一些所谓官方和非官方的说法,该炮台之所以无法转向北面,是因为当初镇守该炮台的长官是陆荣廷。而陆荣廷是武鸣人,正好位于南宁的北面。
2、炮台历史
关于炮台有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1930年夏的第二次滇桂战争在南宁打响,滇军率领四个师约一万九千人进入广西,占领百色,直逼南宁。南宁桂军千余人,以镇宁炮台为制高点,构筑工事防守,两军对峙三个月之久。10月下旬,白崇禧率军来援,滇军撤退,南宁解放。
炮台内还有放置了一口明朝铜钟,高1.8米,口径1.2米,重1000多公斤,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悬挂铜钟,也是南宁难得的珍贵文物和艺术珍品。钟上除刻有重量、铸造年月、铸造人和捐款人的姓名外,还有字体端庄娟秀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抗日战争时期,南宁沦陷时,铜钟曾被转移到百色、柳州、武汉等地,一度流落他乡。南宁解放后,广西文物工作者在武汉发现其踪影后立即收购回邕,这口饱经沧桑的古铜钟至今仍保存完好,为南宁市现存最大的铜钟。据史料记载,从前南宁钟鼓楼“晨钟暮鼓”的钟声就是该铜钟敲出来的,洪亮的钟声在邕江边悠悠远扬,之所以号称主要原因在于:“晨钟”即每天早上敲三阵,每阵三十六响,共鸣一百零八响,送走108种烦恼;“暮鼓”在晚间敲响,与晨钟对应。破雾的晨钟,穿云的暮鼓,神怡的游人,正所谓晨钟惊梦,暮鼓催归。现在市政府拟订在邕江河畔建设和恢复南宁名景钟鼓楼,届时此铜钟将会重出江湖,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