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藏戏,系川藏交界处藏族德格地方剧种。德格,早在元代因八思巴赴京讲学途经这里时赐名“德格”而生产较大影响;后因18世纪几代德格土司创建,发展印经院,使之成为我国藏区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15世纪博冬扎西森格和汤东杰布一起建立德格更庆寺,寺成不久,喇嘛们秉承汤东杰布志向,学着卫藏地区已开始流行的白面具藏戏演出方法,主要采用跳神“羌姆”的表演形式和手段,编演了《智美更登》,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出,发现效果不甚理想,就又编演了《诺桑王子》。
17世纪中叶,第七代德格土司拉青·祥巴彭措把更庆寺确立为家庙“德格拉中”,制定了“十套教法”和“十六条政法”,被人们尊为德格第一代法王。他为了宣扬佛法,发展其势力,命家庙更庆寺僧徒组织戏剧演出,要求在念央勒经四十五天中,选出喇嘛四十人在下午排练戏名《哈热巴》(狮王的故事)、《诺桑王子》。藏历六月三十日,佛事活动结束。七月一日晨,寺僧众仪仗队行列自寺游行至柳林,演员随行,诵经祈福,祝风调雨顺,万事如意。之后,在柳林演《诺桑王子》,加演《甲羌》(《汉兵习武》)。七月二日演《狮王哈热巴》,此习相沿至今。以后还编演了舞蹈性小剧目《六长寿》。到1850年,因新龙布鲁曼起义击破德格土司军防,上司甲格玛被俘,德格戏也停止活动。但辛亥革命后又恢复了演出。48代土司阿加多吉僧格时,由更庆寺堪布桑登罗珠进一步将《哈热巴》《诺桑王子民智美更登》进行改编演出,当时土司内部争权,又逢灾年,认为演《智美更登》不吉利,遂即停演。从此形成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二日在德格县城郊林卡演出《哈热巴》和《诺桑王子》两剧。1945年龚垭、呷伦二寺同时派人去更庆寺学戏,由艺人腰格和仁青秋珠传授;同时更庆寺一些回乡喇嘛,把德格戏技艺也传到了金沙江西岸的穹达(今江达县)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