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家反面绣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半夏 发布时间:2011-11-05

独特古老的刺绣技法,象形、写意融于一体的精美图案,口耳相传的传承模式,令韶关乳源瑶胞的“过山瑶反面刺绣”千余年来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

当这一技法在大山深处濒临失传的时候,韶关市文化部门传来喜讯:广东将把乳源瑶族的“过山瑶反面刺绣艺术”作为重点项目冲刺中国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拜盘王”成功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乳源瑶族又一有望成为国家级“金字招牌”的文化遗产。

珍品瑶绣大多陪葬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关工委”办公楼里,记者见到了当地瑶绣能手与收藏家邓菊花老师。邓菊花告诉记者,瑶绣的历史非常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她还收藏了几件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瑶绣珍品。

由于瑶绣物品的传承过去有严格的规矩,如果瑶绣物品的所有者生前不交待留给后人,一般都会将其随葬,许多瑶绣精品因此在人世间消失。邓菊花告诉记者,她之所以还能保存几件有200多年历史的瑶绣珍品,关键是她的祖先一代传一代,指明这数件瑶绣珍品不可为某一个人独享,要求不断传承,这才能得以流传至今。

昔日瑶女针不离手

虽然瑶绣没有传女不传男的规矩,但是因为“女孩子不学刺绣,长大后难嫁人”的传统,使得过去的瑶族女孩个个都是刺绣能手。年过五旬的邓菊花告诉记者:“我5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刺绣,闲时针不离手,忙时则将刺绣材料用布帕包好系于腰间,无论在家中、野外,劳动之余就席地而绣。”

在邓菊花的记忆中,当时贫困的瑶乡视一针一线如珍宝:“为了买一根绣花针,大人们经常要翻山越岭数十里到乐昌县城去买。从早上5时开始举着火把出门,一直到天黑才归家,往往就是为了一包12枚的绣花针。”

用针独特用色讲究

“过山瑶反面刺绣”的最大特点在于:从反面绣,不看正面;绣时不用画底稿,先用黑白线依布纹绣出方格,然后于各格中配入基本图案;常用意象化、象形化的图案构成主要内容,用以构成全幅花纹的基本图案是定型的;线条无弧线,角度有严格限制;花纹颜色有红绿黄黑白五种。

最传统的瑶族刺绣通常选择纯黑或纯白的布料,因为这两种颜色的布绣出的瑶绣色泽鲜亮,更能体现兴旺之意;从上世纪80年代起,瑶绣也把灰色的布料作为底料,近来更常把喜庆意味十足、中国味十足的红色布料用于刺绣。

象形写意向往自然

在邓菊花一张集多种反面刺绣图案、用于教学展示之用的布上,记者看到了碎花形纹、乌形纹、过山瑶字形纹、小莲花形纹等数十种图案。

“这个代表动物、这个代表植物、这个代表天文,取意天、地、人合而为一,万物和谐的精神与理想。”邓菊花指着一个袖口上的反面刺绣告诉记者。在邓菊花的得意之作“万物和谐”中,记者看到了小鹿嬉戏玩耍,蜈蚣悠然自得,梧桐花、八角莲等二十几种花竞相开放。邓菊花说,像这样一个集几十种图案于一体的瑶绣需要制作一年多时间。

技巧针法濒临失传

反面刺绣绣法独特,这种古老的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邓菊花告诉记者,现在在乳源的瑶族妇女中,年龄50岁以上的大约99%的人会刺绣,30岁以上的大约只有50%的人会刺绣,而更为年轻的瑶族姑娘则只有少数人会刺绣和愿意学刺绣。

邓菊花说,在反面刺绣千多年的历史中,其技巧针法全都是靠口耳相传,时下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孩子们没时间也没兴趣去学习刺绣,年轻姑娘们学习刺绣的意识也在慢慢淡化。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反面刺绣,邓菊花老师在其从教的学校里开办“反面刺绣”第二课堂,组织会反面刺绣的老师分组义务教学生学习传统的民族手艺,重点培养对反面刺绣感兴趣、领悟能力高的学生。邓老师还将自己数十年钻研“反面刺绣”的经验及体会写成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但苦于没有“伯乐”,这本有史以来第一本系统记录“反面刺绣”技法工艺的书至今无法与世人见面。

分享到:

上一篇:瑶族绣花鞋   下一篇:瑶族女子服饰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瑶族的反面绣
瑶族八宝被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