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医的治疗方法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覃金娥 发布时间:2015-08-20

土家医治疗方法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分为药物治疗法和非药物治疗法两大类。药物治疗法分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具体方法,在《土家族医药学》归纳为“汗、泻、赶、止、补、温,清”七法,西水流域土家医把治法分力“表、散、败、赶、攻、止、调、提、补”十法。这些方法都是历代土家医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至今仍被沿用。“十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表法,即表出法,是通过人体皮窍驱除邪气外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表寒证、表热证,是治疗风寒袭表、风湿犯表、风热在表、麻疹水痘不出等病邪引起的风寒、风湿、风热外感病及麻疹、水痘不透或外透不彻,疮疡有寒热表证等病证。由于表证有寒热之别,病邪有兼杂不同,体质有强弱之异,所以表法有温表、凉表之分.并可与清法、赶法、补法等其他冶疗方法相结合运用。

散法,即散开法,是通过化散、松开等温性方药来驱除体内结聚之潮邪、寒邪,治疗内湿证、冷气证、痰湿证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内湿、内寒证的成因有外邪直中和火虚内生之分,其病位有脏器、经络的不同,所以,散法又有温中散寒和温经散寒、散内湿和散外湿等区别,由于里寒证、里湿证的发生与火气虚同时存在,故散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

清法,即清除法,是运用清热作用的方药,清除机体内热邪的一种治法。淸法适用于内热证。由于内热证有在分肉、骨中、血分或某一脏器的不同,所以又有清分肉热、淸血分热、清骨热、清血热、淸脏器热等不同。清法运用范围较广泛,对温热病的治疗尤为重要。

敷法,即败毒法,是用治毒类药逐除体内毒气的一种治疔方法。败法适用于毒气所致的一类病症。由于毒气有“天毒”、“蔫毒”、“生毒”三大类,风、寒、水、潮、火、热、瘟、食、虫、草、气、血、巴达、痰、尿、粪、脓、胎毒等18种,所以有清毒、赶毒、拔毒、化毒、散毒……等八类。

攻法,即攻逐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通过通大便、利小便、逐积水,使停留在肚肠中的燥屎、积热、瘀血、水气等从下而解的一种治法。攻法适用于停滞证。凡邪在肚肠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水停胸腹、瘀血内蓄等证均可应用。对于病邪兼挟,可与其他治法配合应用。

赶法,又称理通法,是运用理气通经的方药,通过理顺气机,达到疏通经络,使气调和经络通畅的一种治法。赶法适用气滞和经络不通的病症,凡气机不畅,经络不通之证皆可用之。又因气滞常可发生在肚肠、肝经、筋肉等部位,或挟杂病邪,可与其他治法合用。

止法,又称止涩法,是运用收敛固涩的方药,通过收固滑脱、收敛止血、止泻止遗、敛汗,使脱症收、出血止、泄泻控,精固、汗止的一种治法。止法适用于肠滑、遗尿、遗精,带漏、出血、自汗脱影等病证。由于肠滑泻多与肚肠、命火亏虚有关,可配伍温肚肠、补命火药物;遗尿遗精与腰有关,治法应补腰止遗同用;自汗脱影伴表气虚,应结合益气之法。

调法,又称调和法,调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治愈疾病的一种治法。所谓和解,是和里解表之意,适用邪在分肉中的半表半里证;所谓调和,即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适用于气血不和、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病证及两性不和之病。调法根据其作用和适应证的不同,又有调和表里、调和肚肠、调和气血、调和阴阳等区别。

提法,即提起法,包括吐法。提法是通过提升提出作用,达到提升内脏和提出病邪的一种治法。所谓提升,是用升举的方药来治疗内部脏器松跨下垂病证;所谓提出,是用方药把肉内、喉胸、肚内病邪毒物从表皮或从口中提出,来治疗麻痘内陷、宿食、痰涎或误食毒物。由于提出法作用迅猛,只宜于实邪内停之证,对于老年体弱及孕妇必须慎用。

补法,即补益法,是通过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补养和增强气血精和三元脏器功能的一种治法。补法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补法有补气、补血、补精、补心、补肺、补肚、补腰之分,又有强补和平补之异,亦有扶正气抗邪之调补法,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土家医尚有“补强不补弱”观点,认为人体有生机补则生效,无生机补则徒资无功。

上述治疗方法均为临床常用,但应用时不能孤立对待,因为往往病情复杂,不是单一治法所能应对,常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治法结合,才能达到全面兼顾的目的。此临证处方,必须针对病情灵活应用,才能提高疗效。

分享到:

上一篇:土家医方剂分类的原则   下一篇:土家医方子与治法的关系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土医医药沿革
土医偏方治疗胃溃疡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