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过年,是从腊日开始。腊日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南北朝以后的腊日就是腊月初八,而在魏晋,腊日是指腊月的第一个辰日。比如2006年腊月第一个辰日是腊月初四,2007年腊月第一个辰日是腊月初十,2008年腊月第一个辰日还是腊月初四,总之都不是腊月初八。
现代人讲究在除夕团聚,魏晋人讲究在腊日团聚。腊日临近,在外经商的、游学的、佣工的、串亲戚的,都要赶回家,和父母兄弟团圆。《乐府诗集》里有一首《孤儿诗》:「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日来归,不敢自言苦。」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子出外经商一年,到了腊日还是回到家里,跟哥嫂团圆。
现代人腊八要喝腊八粥,魏晋人在腊日也要喝腊日粥。腊日粥里没花生,没豌豆──这些食物都是魏晋以后才引进到中国的。那时候腊日粥的主料只有大豆,大豆磨成粉,去皮熬汤,或者不去皮儿,泡一夜,搁水里煮,放青菜,放盐,来点儿菜油,来点儿花椒,很简陋。不过这也算合理,食品安全总是越来越恶劣,烹调技术总是越来越高明,魏晋人民吃得到绿色食品,吃不到燕翅鲍和佛跳墙,老天公平得很。
现代人腊八不放假,魏晋人腊日是否放假,暂时不得而知。想来这一天是会放假的,因为大伙都在腊日这天全家团圆,不放假似乎说不过去。我知道那时候的法定假日:每六天之内休息一天,叫「休沐」,近似周末;冬至、夏至、元日各休息五天,近似黄金周。这里面没有腊日。
现代人说除夕,是指腊月的最后一天,有时是腊月二十九,有时是腊月三十,全看当月是大月小月。魏晋时的除夕也是这样。从腊日到除夕,间距十六天到二十九天不等,这中间的日子,魏晋人用来办年货。
魏晋年货分三种:食物、衣物、辟邪之物。食物有五辛:葱、韭、薤、蒜、芫荽。有糖稀,有肉类,有齑、菹、脯、靭,有油炸的环饼和。薤是头,齑是菜泥,菹是泡菜,脯是干肉,靭是干鱼,环饼是麻花,是一种车轮状的大型油炸面包圈。衣物有华胜帽、皮袄和棉鞋。华胜帽是绣了人形饰品的帽子,给孩子戴;皮袄和棉鞋由媳妇亲手做,给公婆穿。至于辟邪之物,主要包括竹子、花椒、柏枝、桃木、芦苇,还有剪成鸡形的剪纸。
腊日之后的第二个节日就是除夕。除夕这天,族人团聚,祭祀祖先,喝大酒,吃环饼,把葱、韭、薤、蒜等五辛凉拌了摆在桌子上下酒。魏晋流行大宗,一族上万人是不稀奇的,万人食客得坐上千桌吧,场面肯定很壮观。
人多了喝酒,没有游戏是不成的,魏晋除夕酒桌上有一种「藏钩」游戏,同桌之人公推一倒霉蛋出来,让他猜谁的手里藏着金钩或者别的小玩意儿,猜对了,被猜中的那位要罚酒,猜不对,猜家要罚酒。这游戏在大陆也有,不叫藏钩,叫「猜枚」。猜枚和划拳是大陆酒桌上必不可少的两大游戏,有那素质低的酒友,猜着猜着常常会打起来。魏晋大族在一块儿喝除夕酒,人数很多,不可能素质都高,万一也打起来,那过年可就热闹多了。
现代人喜欢热闹,一说过年,全国人民一起疯,疯完了还要守岁,也就是等着新年的钟声慢慢敲响,好像意义挺重大似的。其实你不守岁,新年也是照来不误,你守了岁,你的新年也不会比别人早来多少,有那闲工夫还不如搂着媳妇睡个暖和觉呢。
魏晋人不玩守岁这种游戏。他们的历法跟咱们有点儿不一样。咱们走的是周朝的路子,以夜半为朔,把除夕当夜十二点当成新年的开始;魏晋人走的是夏朝的路子,以平明为朔,天不大亮,就不算新年。所以我敢断定,魏晋人在大年初一那天要比我们起得晚一些。
大年初一,魏晋称为「元日」。元日那天这样过:早上起来,全家人团团圆圆吃「岁饭」,然后在堂屋门口生一堆火,把竹子扔进去,烧得??啪啪作响,这就是「爆竹」。现代人说爆竹,指的是鞭炮,跟竹子没关系;魏晋人说爆竹,那才是真爆竹。爆竹完了,在大门口粘贴鸡形的剪纸,门首插上芦苇,门鼻子挂上桃木,再给小孩子衣领上插一根柏树枝。这些玩意儿都有讲究,爆竹、芦苇、桃木、柏树枝可以驱鬼,门上贴鸡形剪纸,则是为了把赶跑的鬼挡在门外。
但是大王之风与庶民之风不同,小百姓玩爆竹玩剪纸,在底下瞎热闹,领袖们则喜欢在元日这天干些大事情。我查了《三国志》,刘备是在元日这天登基的,曹丕也是在元日这天登基的,孙权还是在元日这天登基的。
魏蜀吴三国都是始于大年初一,这一点请您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