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秧歌闹新春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25

陕北的年是充满黄土味的日子。陕北年关,红火中透着酣畅,天空中飘荡着的是黄土地上传来的《信天游》,锅里熬的小米粥,翻滚着黄土的灵韵,家家户户都贴上栩栩如生的窗花,女人用它来做一个不再年轻的梦,男人用它来拴住一个人的心。

仿佛只有在陕北过年才真正配得上“过大年”三个字——有点土,但却带有炎黄子孙的喜庆味儿。陕北的年俗用红火、热闹进行概括实在是不够的,年味中还有一股激情,是激情燃烧的年俗。

初一到十五,春联、剪纸、秧歌、腰鼓一个不能少,黄尘漫天,锣鼓震耳,黄土地有多厚重,这里的人们创造的快乐就有多美好。

陕北的年在许多人眼中,已不再是陕北人的年,而是整个北方农耕民族的年,是一个演绎了几千年的传奇。

作为中国农耕民族传统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四大传统农作物稻、麦、粟、稷,在陕北都能找到它的遗迹,看到它的影子。春节被农耕民族称之为“年”,在他们的想象中,年是收获季节结束后享受丰收的日子,是播种翌年希望的开始。

陕北人的年,是春天的节日,是一元复始,是万象更新。在陕北,仍旧保持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辞旧岁、迎新春这些传统被陕北人一如既往地恪守着。

进入腊月中旬,磨白面,压糕面,做黄酒酥鸡烧肉,黄土地上的人们就开始忙了。每逢集日,村里人还会进行大采购,香、纸(黄纸、麻纸)、鞭炮、日历,再穷的人家都少不了这四样过年的物件。过了腊月二十,赶集、练秧歌、推碾压磨、做年饭、打扫卫生、清洗衣被、贴年画、贴窗花、写对联、穿新衣,就像一种仪式,成了人们共同的乐趣。

陕北的年是用红色染成的,年俗的主旋律是用红色音符谱成的。红灯笼、红窗花、红对联、红鞭炮是面上的红。红色还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红被子、红鞋垫、红裤带、红内衣,闹红火用的红旗、红战鼓、红绸子、红扇子、红伞、红腰带、红袄子,姑娘抹的红口红,唢呐手用的红手套,长号上、鼓槌上系的红布条,吃的红烧肉、喝的红西凤、唱的红太阳、扭的红五角图案,给闹红火的人们赏的红苹果、大红枣、红皮鸡蛋,给娃娃包压岁钱用的红纸包,女人围的红围巾等等。哪里红色最艳丽,哪里的年气就最浓重;哪里最红火,哪里的人就最快乐!

大年三十晚上,陕北人家都会聚在一起守岁,这时,一个家族中的同辈人往往结伴而行,去向长辈祝贺新春的到来。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已贴好了春联,人们穿着一新,给长辈拜年。按照习俗,大年初一是自家人过节,主要在一个家族内部拜年。大年初二,人们开始走亲戚。在陕北人眼中,拜年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陕北民俗中敬人畏天心态的体现。畏天是因为天有不测风云,因而用各种独有的方式,向上天祈求一年的平安;敬人则是向家族中的长者,向同村长者,给予祝愿,为长者寿。

大年初三,人们敲响了锣鼓,扭起了秧歌,年才真正拉开了帷幕。

震天的锣鼓响起来了,火红的绸带在空中肆意挥洒,超乎夸张的步伐,大摇大摆的姿态,是一种宣泄,是一种生存。

陕北的秧歌队都由“伞头”负责充当指挥。伞头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着秧歌队水平的高低。好的伞头不仅能协调地指挥秧歌队的节奏,更重要的是要口才好,能出口成章。

有一年在绥德农村,秧歌队挨家逐户“排门子”,到了一户人家,人们发现这家只有一孔土窑,院子也很小,一大半的人进不去。面对这样的情况,要现场编出一个表达欢快激情的秧歌着实不易。可是一进小院,伞头花伞一点,锣鼓住音,一首秧歌便脱口而出:

请起主家听我说:

你这个地方实没拨;

一眼窑,院子窄,

回来个金马驹正好捉!

众(合):呀嗨依吆呀嗨

回来个金马驹正好捉!

自然纯朴的群众语言,跌宕起伏的艺术手法,一呼百应的演唱形式,小院的主人笑了,院里院外的歌手和乡亲们笑了。

在陕北最让人向往的就是“闹秧歌”,这是过年中最令人振奋的节目。站在高高的塬上,聆听着从地下深处传出的声音,看着站在窑顶、路边的乡亲们,这也是一种享受。

看累了秧歌,可以品尝一点陕北的小吃。过年的乐趣,全在这有滋有味的小吃中。对于在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吃惯了大餐的人来说,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过年时,陕北人家家户户离不开杂粮,人们常常用五谷杂粮来形容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有滋有味。陕北的杂粮是以五谷为主,豆类、薯类兼有,仅是陕北的糜子就有十几种之多,有蒸糕酿酒的软糜子,有专做黄米干饭的硬糜子,谷子也分为饭谷、粮谷、酒谷等。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小米加步枪”这些词句使陕北小米成为一种精神的意象。过年在陕北吃一顿小米饭,是最美的享受。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陕北小米饭大多是“二米饭”。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口味,家庭主妇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小米饭也就由过去的单纯小米,变成了大米、小米间有的二米饭。陕北人在吃小米饭的时候,常就一种当地独有的烩菜,这种烩菜是用猪肉片、洋芋片、酸白菜、宽粉条、海带做成的,荤素兼有,富于营养。

陕北是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保存了古老的饮食风俗。

“吃上一口小米饭,品一次荞面,才算吃到了陕北的底蕴。”陕北的荞面离不开羊肉,最美的是羊肉臊子汤,浇在荞面上,越吃越美。

其实,在陕北最美、最实在的还要数小米汤,“滚滚的米汤热腾腾的馍,招待咱游击队的好吃喝。”陕北小米汤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名的,可见小米汤在陕北饮食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了。

陕北,年的天空飘着黄土味。在这里,我们能真正找到心灵的宁静之乡,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自己。

分享到:

上一篇:上海人的春节怎样过   下一篇:北京人的过年风俗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简述毛南族食俗
苗族刀梯风俗
苗族男女的婚姻离不开糍粑
土族风俗习惯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