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笼 土家御寒工具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盼 发布时间:2014-01-07

“头上长把弓,提起像灯笼,嘴多心里热,陪你过寒冬。”这个谜语你猜得着吗?它的谜底就是流行在土家苗寨数百年的一种御寒工具——烘笼,有的地区叫烘篮、火笼。

烘笼,是土家族的能工巧匠们,选用当地长得直、节子密、韧性强的金竹为原料,根据烘笼大小规格,将竹子锯成短筒打节刮青,劈成一寸宽的龙骨篾和细丝篾,然后在一块平地上,用12匹龙骨篾,纵横交错,经纬牵织,挑压为碗口大的火门,将上部鼓成半圆形,按顺序编织为三角、五角、六角形的通风“窗口”,按着半圆形用细篾收紧,锁为双线圆桶井口,嵌放陶器或瓷器圆钵装灰放炭。下部用细丝织成圆锥底坐。最后用2~3尺长篾加热育成弯弓,紧紧系在烘笼两边相等处为提手,一只灵巧稳固、美观大方的烘笼就编成了。

每年冬天,土家苗寨的人们,都要把旧的烘笼打抹一新,缺少的赶快购买。老年人提着它,三三两两聚到一起坐着,把烘笼放在两膝之间,抽烟喝茶,谈古论今,大家有说有笑,一坐就是老半天。孩子们提着烘笼上学时,还要放几个红苕在里面烤着,把烘笼放在课桌下,踩上双脚,热轰轰地耳听手写,下课后大家提着烘笼跑到操场上大树下,掏出烧红苕大口大口地吃着,一个个成了黑嘴巴,都不由自主地笑着举起衣袖,把自己的嘴脸擦干净后才去上课;放学后回到家里,邀着弟妹咕噜几句,提着烘笼走到堂屋里,街檐上,蹲在一起从包包里摸出包谷籽,豆子放到红红的炭灰中刨来刨去。刨着香喷喷的,你一颗,他一颗吃得津津有味;逢年过节,当大人们在村头玩龙舞狮的时候,小孩们也提着烘笼,跑到院坝里去学大人站排排,舞圈圈,旁边看热闹的小孩们围在一起,手舞足蹈地和大家一起吆喝着;“火、火、火灯,锵、锵、锵灯!”。黑夜里看去,真像条条火龙翻滚,火花四溅。大家在凛冽的寒风中,跳得满头大汗。

烘笼在土家族人婚嫁中,也是一种象征性礼物。女儿出嫁时,要选个精美的烘笼作陪嫁,象征小两口恩恩爱爱,生活红火,美满幸福;女儿生小孩后,娘家在送月米的礼物中,也少不了一个大烘笼,又叫炕笼,里面装上几节用红纸带拴着的木炭,象征添子添孙,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火热的希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欣赏水平的提高,能工巧匠们顺应时代要求,运用竹、木、铁材料,生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多姿多采、晶莹亮丽的烘笼,用于取暖、炕衣物、烤食品。它不仅仅是御寒工具,而且也成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的艺术精品,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

分享到:

上一篇:土家背篓   下一篇:土家草鞋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土家织锦的珍兽图
土家织绵九朵梅
土家传统织锦
土家织绵四十八勾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