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一路悲歌 一路鸣唱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盼 发布时间:2014-01-05

岷江河畔。白云横穿峡谷。

晨起的羊群,如一朵矮矮的白云穿梭在岷江沿岸的卵石与山坡上。山间小路两旁的露水,浸湿了羌族汉子何旺全绾起的裤腿。

羊儿在绿野中如麻雀般机灵地跳跃在一个个沟壑与一个个山坡之间,寻觅着青草的香甜。悠闲的何旺全,兴致勃勃地取出别在腰间的羌笛。箭步跨上一个大石包,迎着山谷中风来的方向,奏起羌笛。

吹奏羌笛是这个羌族男人放牧羊群,农闲之时的最爱。小小的一把羌笛是何旺全的心头肉。何旺全是羌族人里会吹奏,会制作羌笛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羌笛之声清脆高亢,旋即响遍整个河谷。和着山风与岷江河水流淌的声音悠远幽长,所处之音写满苍凉。

这也许就是羌笛的特质。寄托着羌人无尽的情感。一声声幽咽。诉说着这个民族的故土,征程,历史渊源。

羌笛之声这般动人心魄的悲凉,何旺全说这是与羌族这个古老民族的命运波折有关。

何旺全小时候,常常坐在门槛上听家里的老年人讲述羌族的古老故事。那些久远的羌族史诗至今他都还记忆犹新。羌族自古便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羌本源西戎。在中国历史形成的过程中,多次迁徙,踏上征程。根据老人口中的古老传说:羌笛的起源也在西北那片土地上,羌人在这里的草原上游牧,天上飞来的老鹰,时常叼走羌人的羊羔。羌人的祖先恼恨老鹰,于是抓住老鹰,取下它的腿骨,丢在草原上。有一天先祖躺在草原上酣睡,轻风拂来,牧羊人被一阵悠扬的乐曲惊醒。动人的乐曲竟是草原的风关紧鹰的腿骨,鸣起了音调。自此便有了最早的羌笛。

而起初的羌笛也确为骨制。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湟中诺木洪地区发掘出一只横吹的四孔骨笛,该文化距今约3000年。这支骨笛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虽然并不能完全认定此物即是羌笛,但从其材质与形制来看,其间颇有渊源,且其出土地正是古羌人的活动区域。而由河湟而至岷山,也正是古羌人的迁徙路线。

从一只小小羌笛的变换,也是这个民族历史的一个缩影。羌笛原是单管骨制,西北草原的飞禽走兽为制笛提供了原料,辽阔的草原也是其发展的沃土和天然舞台。随着民族的迁移,从西北河湟草原来到岷江的高山密林中。羌人也顺理成章地改换竹作为制笛的原材料。

也正是因为这段羌民族族跋涉求生的历程,后来的文人骚客根据这般波折写就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的传奇篇章。让羌笛为更多世人知晓。在何旺全的笛子上,他还专门请教会书法的人给他写上了这首诗。

看着何旺全吹奏羌笛,笔者跃跃欲试,可是笔者笨拙不知羌笛是如何通过这个羌族汉子的演绎,发出这样悠长不绝的声音。原来羌笛的演奏不同于一般乐器,何旺全解释说演奏需要非同寻常的演奏方法——鼓腮换气法,即鼓起双腮,让气流从鼻孔自由出入于肺部,口腔所鼓的腮,就是演奏羌笛时气流的仓库和中转站。这实际上是一种循环换气法,一首乐曲,无论长短,一气吹成,演奏中绝不停顿。

悠扬的羌笛响起,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立刻把人带到了另一个时间和空间。这奇特的声音能够直穿肺腑,带你走入曲折而动荡的历史当中。听着这动人的声音,看着何旺全不断绷紧变幻的面容,我仿佛感受到了古老的羌族咬紧牙关,忍辱负重,辗转南北,一步步正从历史的硝烟中坎坷走来。

这种悲壮也许就是这个民族不断地跌倒爬起所酝酿的情绪。

分享到:

上一篇:羌族乐器   下一篇:羌笛不易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羌族的山歌
羌族传统乐器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