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乐器中,首推羌笛为最。早在汉代应邵《风俗通》里,就有“羌笛”之称。西汉前的羌笛只有 三四个按孔,后来才加了个最高的按孔,并传入中原《昭明文选》马融《长笛赋》对此有记述: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
剡其上孔通洞之,载以当抓便易持。
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以后,是谓商声五音毕。
君明为汉朝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的字,治易经,好钟律、知音声。经他的加工改进,形成了五 孔羌笛。古制羌笛长二尺四寸。《说文》:“段注:马曰,近也双笛从羌起。谓长笛与羌笛,皆出于羌 。李善曰:羌笛长于古笛,有三孔,大小异。”可见历史上羌笛与华夏文化的深远关系。
古代羌人畜牧文化形成之地,没有竹子,所以最初的羌笛是用羊腿骨,或鸟腿骨制成。与今新疆自 治区博物馆,藏有一段三孔的骨笛。早期的羌笛,既可吹奏,又可策马,故又名为“抓”。唐朝诗人王 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使这一羌人乐器,在中原地区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近代以来,经过羌族人民的不断提高和改良,流行的羌笛发成为六声阶的双管竖笛。笛管选用岷江 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长约15—20厘米,成方筷形管笛,如小指般粗。两管用细线并排捆紧,将竹簧插 在管头。竖吹,音色柔和、纤细,多用于独奏。演奏者用“鼓腮换气法”的技巧,可不断连续吹奏,声 音更加悠扬婉转。
除羌笛外,羌族常见的乐器还有月琴、口弦、小锣、手铃、唢呐、胡琴和羊皮鼓等。各种乐器在多 才多艺的羌族人民手里,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常以羌笛、月琴、口弦来倾吐爱情,诉说旧时的苦 难:借唢呐来表达心中的欢乐情绪;用小锣、手铃和羊皮鼓等,敲击出热烈紧张气氛。
羌族的年庆节日,或婚娶、丧葬之时,各种乐器演奏者的熟练运用下,或吹或打、或弹或拨;根据 情景、气氛,由演奏者随意发挥,即兴根据某一民歌的曲调,边奏边编,从而使每个演奏者表演的乐器,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而各种民族乐曲,也在不同演奏者的演奏下,出现了不同的韵昧,构成了羌族 乐器表现羌族音乐时,独具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