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上洁白的哈达,唱起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虽然不是身在大草原,但是在这个辽西小村里,马背民族的风情依然扑面而来。
少数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辽宁省在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中,特别注意把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作为这项工作的核心内涵,鼓励推动试点对象深入挖掘、提炼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中的精髓,以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白音爱里”在蒙语中是富裕村的意思,我省选取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哨镇白音爱里蒙古族村作为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试点村,希望该村不仅能传承好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而且能走上更加富裕和谐之路。
传承民族语言文字 “巴特尔”文化代代相传
走进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哨镇白音爱里蒙古族村,无论在农家院落里,还是在村委会,你都会时刻感觉到已置身于一个蒙古族群众聚居的村落。这感觉第一是来自触目可及的文字:村中无论是宣传画、对联,还是其他各种标志,就连百姓家里水缸贴的红幅上,都是醒目的蒙古族文字。
到村上是上午8时,村里的大喇叭正在广播。村支书张俊杰说:“这是蒙语教学节目,我们村每天早晚各广播半个小时。”
村图书室门上方挂着一排牌匾:“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辽宁省旅游专业村”、“民间语言生态保护基地”等。图书室里的黑板上书写着几个大大的蒙古族文字,同行的喀左县蒙语委主任梁健告诉记者:“这些文字是蒙语课的意思,准是上课时留下的。”
白音爱里蒙古族村现有居民415户,1485口人,蒙古族人口占了全村总人口的88%。村支书张俊杰是位黑红脸膛的蒙古族汉子,他说:“我们村上50岁往上的村民,日常都用蒙语,年轻人到外面打工、学习的多,和外界经常接触,说蒙语的要少一些。”
这个村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保护得好,与村里的张立勇、白瑞芹等多位着名东蒙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今年64岁的张立勇,蒙语名字为宝颜巴图,从小就爱好收集东蒙民间故事,他传承的故事已经被《喀左民间故事集》收录,并自成一册,故事中包括蒙古族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狩猎文化、民族传统等七大类、150多个篇目。
张立勇老人说:“我现在用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讲故事,把故事、语言和风俗传统融到一块儿讲,大人小孩都爱听。”
“巴特尔”在蒙语中是英雄的意思,在这座村子南面的一座山上,至今仍立有一块巨石,巨石虽与山体分离,但是任凭你怎么推,它也不倒,遂成为一景,人称“好汉桩”。
自从蒙古族先人移居此地后,相传因为有这“好汉桩”的存在,村子所在的这一带便代代都有“巴特尔”出现。
这些巴特尔的故事成了张立勇讲的东蒙民间故事的主线,受到村里老老少少的喜爱,也成了村里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
在村委会南面,记者看到有两个小孩正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在篮球场平整的场地上玩滑板,还有两个孩子在打篮球。
喀左县民委主任包鹤鹏告诉记者:“去年以前这里还是块烂草场,我们搞特色村试点,就先要让老百姓明白这个特色村可以让他们受益,让百姓看到实际效果。”他们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工作,先期投入近30万元在村里建设起了民族文化广场。在占地2000平方米的广场内,建成水泥地面篮球场一个,广场四周铺设彩砖,安装了12套体育健身器材,还在广场西侧的围墙上,以民间故事为主要内容,建起了民族文化宣传画廊。
在民族文化广场和村委会中间,是村里的中心大道,这里正在进行蒙古族风情一条街改造工程。
按照规划,这条全长2000米的村主干道是改造重点,今年将对道路两旁的住户围墙进行统一修建,规范宽度、高度和墙帽,统一粉刷墙体,建成蒙古族文化长廊。其中,要新建围墙2000延长米,改造围墙1800延长米,水泥净面3.8万延长米,并配以瓷瓦挂帽。
不久前,喀左县县长吕树江到该村召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现场办公会,县里的10家单位负责人都参加了,落实试点工作细节,责任到部门、到人。
保护好“海青平房”让民族特色有更好载体
喀左县南哨镇镇长张殿成引领记者来到村头,按照规划,这里将建起一座很具蒙古族特色的门楼,这样可以让村子的民族特色进一步显现出来。
据介绍,白音爱里蒙古族特色村建设还得到了当地旅游、扶贫开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县扶贫开发局去年将白音爱里村列为整村推进重点村,投入资金60万元;县体育局提供了价值近10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县文化局为村里图书室建设提供了价值3万元的图书;县交通部门投入资金45万元,实施了750延长米主要街道的硬化治理工程;县旅游局也将白音爱里村纳入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
白音爱里蒙古族村既秉承蒙古族游牧文化风格又体现农耕文化特色的“海青平房”,是这一地区蒙古族院落的典型代表。“海青”蒙语为雄鹰之意,房子上盖两侧隆起,形状酷似马鞍,又有雄鹰展翅的意味。
全村现有“海青平房”307栋,但大多已年久失修。如何有效保护这些特色民居,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在蒙古族村民张耀权家,我们看到,今年60岁的张耀权仍住在“海青平房”中,但是在院子当中却又立起了一座崭新的“北京平”,窗户宽大,房间敞亮,还备有卫生间,这是老人为儿子盖的新房。“海青平房”与“北京平”在一个院落里比肩而立,不免有几许突兀之感。
目前喀左县有关部门正在与专家一起研究制定方案,提出在保留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质量较好建筑的同时,新建住宅建筑造型应依循传统的“海青平房”风格,并提高住宅内配设施水平。
试点工作将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
省民委主任包玉梅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我们正在实施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都密切相关,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它将可能成为上述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省民委计划将这一试点工作纳入到‘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全面深入地推进。”
据介绍,由于民族聚居地区大部分地处偏远山区,发展相对滞后,靠自身力量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整体发展目标,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