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曲艺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hzf 发布时间:2013-07-25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苗族的曲艺犹如一颗闪烁的明珠在苗族文化的海洋里闪闪发光。苗族曲艺曲种目前已经鉴定的主要有四种:即然更(Rangx ghenx)、巴腊叭(Bad lax bat)、匡洛抓(kuangd lolndrual)、洛啦(Lol luas)。

然更,苗族曲种之一,它是随着苗族芦笙的发展形成而发展的,意为芦笙词。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苗族的口碑材料记载,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后叶已经初步形成,然更普遍用于丧葬祭祀和节庆,通过千余年的运用实践,形成了然更的《祭祀》、《抒情》、《叙事》三个部分的曲调,其表演形式以只吹不说、又吹又说和又吹又唱三种形式来表现。然更主要流行于苗语川黔滇方言区的四川川南、贵州西部、云南滇东南、滇南、滇东北、广西西部和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主要曲目有《指路调》、《断气调》等360首和《花山节来历之歌》、《开天劈地》、《九个太阳八个月亮》等。

巴腊叭,它是随着然更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说唱形式。

明末清初,苗族大量迁入云南,巴腊叭这种曲艺形式也就随之传入,距今约600多年的历史。巴腊叭一般出现于丧葬,以安慰死者亲属为目的。通常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芦笙的伴奏下进行表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山人民广播电台对传统巴腊叭赋于了新的内容进行整理表演,在该台播出后,很受苗族听众的欢迎。主要曲目有《天地溯源》、《说天道地》、《笙与鼓》、《朵奏学笙》等。巴腊叭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文山、红河、贵州省黔西南、广西百色等地州。

匡洛抓,其形式是讲故事,均流行于苗族川黔滇方言区,贵州苗族称之为“洛当”(Lol dlangb)时,东南亚及欧美国家苗族称为“当能”(Dlaab neeg),匡洛抓的演出场地随意性很大,不论田边地角,房前屋后都可以演出,其曲目繁多,流行甚广,其代表曲目有《扎董丕染与蒙诗彩奏》、《虎爹爹》、《黄河潮天》等。

洛啦,属于笑话。苗族的洛啦流行分布很广,内容大多以生产生活为主,对好人好事和愚昧落后的事和物进行褒贬,其曲目繁多,如《父子乘船》、《肉砧板》等。

苗族的曲艺曲种在其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苗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弘扬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大量挖掘整理,加以研究。

分享到:

上一篇:苗族音乐简述   下一篇:苗族民间舞蹈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苗族的礼仪性芦笙舞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