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的戏剧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16

仫佬族人民比较喜爱的彩调戏和师公戏,具有鲜明的山乡特色的文艺形式。彩调戏用汉语桂柳话演 唱,可能是从周围壮、汉族借鉴移植而来,有较浓厚的地方色彩。1923年罗城县四把街吴金利从柳州学 戏回乡,组织彩调班。

同时桂林彩调艺人也来罗城东门乡授艺,成立彩调班,从此,仫佬族村寨纷纷组 织业余彩调团,农闲时排练,节日时合伙演出。其中四把乡大吴村吴吉扬1940年参加本村彩调班,自编 自导自深剧目如《初一拜菩萨》、《娘害我》等,颇受群众喜爱。从1950—1958年四把乡先后成立六个 业余剧团,两个俱乐部。在两乡推动下,全县成立业余剧团50多个,农民业余演员上千人。

“师公戏”又名“唱师”,它的前身是“跳神”,主要流行于河池、宜山,以及邕宁、武鸣、来宾 、贵县等壮族居住区。罗城县仫佬族有与“师公戏”近似的“傩愿戏”,仫佬话叫“希罗钦”,往往是 在“依饭节”时由“鬼师”道士表演。据考证,仫佬傩戏起源于清代初期“仫佬傩”。

罗城县四把乡新 村屯吴氏家庭有《依饭薄》,立于康熙49年(1710年),为纪念北宋时牺牲的仫佬族英雄梁善、吴辅、立 龛堂一座,每逢亥、卯、未年就奉请“三元师”(道教的师公)祈神降福于依饭地台。这标志着仫佬傩舞 开始向傩戏演化。师公面戴傩面具,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独唱、领唱、齐唱、溶歌舞戏乐于一体,边唱 边舞,表示人神同乐。这就是傩戏的雏形。

有专家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戏剧,是以农村祭祀礼仪为母体而脱胎形成的,“傩愿戏”不妨可看作 仫佬族山乡戏剧的母体。

仫佬族的现代戏剧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如赖锐民写的《潘曼戏丑》(又名《潘曼小传》),就是根据仫佬族民间故事编成的,是一个歌舞戏剧。1986年《潘曼小传》演出并获奖,标志着“仫佬 剧”诞生。1992年《潘曼》在广西电视台摆出获全国骏马奖、广西铜鼓奖。这是仫佬族第一部电视剧。

分享到:

上一篇:仫佬族的山歌   下一篇:仫佬族的“师公戏”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仫佬族的“师公戏”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