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唢呐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连翘 发布时间:2011-11-02

白族唢呐,是白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地,尤以大理、剑川、洱源等地最为盛行。

关于唢呐,在白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有个白族村寨住着三弟兄。老三是个哑人,但却聪明能干,一天老母突然去世,老三非常悲痛,满腹话儿无法倾诉。他找来一节麻杆,在上面凿了七个小孔,插上他平时爱吹的芦苇哨,走到母亲坟前,用麻杆吹出悲伤的音调,表达他对母亲的怀念。

村寨里的人听了很受感动,就给这个调子取名为《哑子哭娘》,这曲调传到天上,一位仙人给他托梦,要他到山上摘三棵草药,用大青树下的泉水泡吃三次,就能说话。老三照梦里神仙的指点吃了药,果真会说话了,人也变得更聪明,他把自己做的乐器不断改进完善,就成了白族流传至今的唢呐。

形制与汉族唢呐相同,由管身、簧哨、芯子和喇叭碗组成,不设气牌,全长40厘米。管身木制,以采用香樟木制作为多,管长24厘米,正面开有七个圆形按音孔,不设背孔,下接铜制喇叭碗,碗径12.8厘米。

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扶管,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上三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按下四孔。簧哨垂直含于口中,用循环换气法吹奏。音域e1—e3,有两个八度。音色高亢明亮,常使用颤音、打音等演奏技巧。

白族唢呐是白族人民常见的吹奏乐器之一,在白族传统的风俗中,凡是民间的喜庆节日或婚丧嫁娶的场合,人们都要约请民间艺人前来吹奏唢呐,有时甚至在插秧时节,也要请民间艺人在田边吹奏,鼓舞干劲,进行劳动竞赛。白族唢呐常用于独奏或器乐合奏,曲牌较为丰富,流传广泛的传统乐曲有《将军令》、《小开门》、《迎亲调》、《栽秧调》、《美女梳妆》、《蜜蜂过江》、《闹山红》、《龙上天》、《风交雪》、《大摆队伍》和《过山菁》等。

分享到:

上一篇:白族调   下一篇:白族大本曲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图片文章

龙狮舞

精彩推荐

更多>>民族文化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详细]

更多>>民族旅游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宁东镇磁窑堡煤矿南1公里处,距银川市东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详细]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详细]

更多>>民族饮食

更多>>民族新闻

更多>>民族工艺